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军事电影的当代风貌:

沙场上的正义与情义

字体:
2025-09-05 07:19:34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齐伟

  银幕亮起,硝烟弥漫、铁流奔涌,号角声里涌动着炽热的激情……近年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总能以独特的震撼力牵动人心,让观众在紧张与激昂中感受勇气与信念的交织。影片既在银幕上还原战场枪林弹雨,也用光影奏响“强军战歌”,彰显着新的文艺精神气象与力量。

  在此般精神气象中,军事题材电影正逐渐展现出不同以往的风貌,这既关乎创作内核的革新,亦凸显价值表达的延伸。“新”与“进”,正是理解当下军事题材电影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关键维度。

  内核之“新”:于宏大叙事中见人文关怀

  新中国成立之初,军事题材电影构成了共和国银幕的底色与风骨。《董存瑞》《上甘岭》《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经典影片,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为创作背景,开创了书写民族解放与英雄史诗的中国式战争叙事。随着战争远去与社会转型,镜头从重大历史逐步转向军旅日常,《哥俩好》《炮兵少校》《海之魂》等作品以轻快风格展现了更生活化的面向。

《红海行动》剧照。

  近年来,《红海行动》等佳作实现由“战争叙事”向“类型叙事+工业美学”的跃迁。由此,军事题材电影把主流价值观和商业类型片的叙事方式、工业水准结合起来,既能打动观众情感,又能满足市场娱乐需求,使其找到了新的活力与表达空间。

  相较而言,以往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宏大叙事中因着重政治符号与“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而稍显与观众情感世界的疏离。近年来军事题材电影在坚守重大历史骨架的同时,注入饱满的人文关怀,将冷峻的战争史诗转化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动人故事。这种转变,最显著地体现在英雄的“人性化”塑造上,呈现出有脆弱、有挣扎、有情感牵绊的“可感的人”。

  《长津湖》剧照。

  譬如《长津湖》不仅呈现了志愿军战士在长津湖战役中英勇无畏,更深入挖掘了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之间浓烈炽热的亲情,以及战士们对家国故土的深切思念。这种细腻的情感描摹,让观众从残酷的战争场面中抽离出来去体悟英雄作为普通人所承受的内心煎熬与坚持,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再如《万里归途》,在“撤侨”的叙事主线中,通过外交官宗大伟和白婳等人物视角,聚焦普通华人的焦虑、恐惧以及对祖国的期盼,构成叙事中最为动人的情感共鸣点,使家国情怀具象为无数鲜活的个体命运。

  正是这种在宏大叙事中观照个体命运,注入人文关怀的创作方式,使近年来军事题材电影更具共鸣与共情力度。内核之“新”,使观众从看见与感受“战争场景”到理解“何以为战”,让电影在保有史诗感的同时,更具温度与厚度。进一步而言,和平年代的军事题材电影早已不止于再现战争场面,而是不断探索如何凝聚价值与激发意志,使光影铸就的“强军战歌”久久回响于银幕内外。

  表达之“进”:从保家卫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果说内核之“新”是近年来军事题材电影向内挖掘;那么表达之“进”,则是向外开拓,在叙事格局与价值坐标中实现跃升——由“保家卫国”的主题延伸至更为宏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银幕上展现大国担当。

  这一进阶的起点,是叙事空间的“破壁”与行动逻辑重塑。传统军事题材电影的核心情节往往围绕“御敌于国门之外”展开。近年的影像表达,则将镜头转向海外,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定义“战”与“守”的内涵。《红海行动》改编自“也门撤侨”真实事件,讲述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执行撤侨任务,并挫败恐怖分子首领阴谋的故事。

  镜头跨出国境,不是单纯的场景切换,而是大国责任边界的延伸——叙事从“领土安全”升级为“人类安全”,把“守护”的对象从疆土与权利,拓展到生命、秩序与尊严。同时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对“家”的守护,已延展至每一个海外同胞的安危,“国”的形象,也在全球性的挑战与危机中被淬炼与重塑。

  影像表达之“进”,也体现在主角的形象与身份更加多元。主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作战主体”,而是承担撤侨、维和、人道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以及国际公共安全职责的复合型行动者,如外交官、医疗救援队、护航编队等。他们不仅要直面火线,还要在多边博弈与跨文化沟通中调停、化解危机。如《万里归途》的外交官通过谈判、开辟通行走廊,护送撤离车队,将“力量”从武力转化为制度与协作的效力。影片中,“撤离车队与难民队伍并行”的镜头进一步强调了“生命至上、众生平等”的伦理秩序,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象化。

  “新”与“进”的交织,共同构成近年军事题材电影跨越式发展的鲜明特征。“新”在从宏大叙事到人文关怀的深刻转型,赋予战斗和英雄形象更为真实感人的情感维度;“进”则体现为主动担当国际责任的全球视野与价值表达。

  然而,为充分发挥新趋势的潜力,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仍需在几个关键领域进一步深化:其一,电影应更加鲜明地彰显价值引领作用,以文化自信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生动诠释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其二,艺术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平衡至关重要,创作者需要在确保叙事真实可信的同时,保有艺术感染力;其三,前沿视效技术的加持固然重要,但需避免过度堆砌奇观,务求其与影片的情感深度及思想内核完美融合,实现相得益彰的效果。

  唯有多要素融合,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方能爆发出磅礴的生命力,在全球语境下,以特有的视角与价值,开辟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对话空间。

  (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