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诺奖时间”。记得10年前,也就是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举国振奋。
自那时起,人们都在期待,中国科学家的下一个诺奖何时到来?特别是,这10年间日本科学家还在陆续摘获诺奖。今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日前揭晓,日本又新增坂口志文、北川进两位得主,2001年提出的“50年内30个诺贝尔奖”已经实现了三分之二。从网友评论看,大家对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期待愈发强烈,有的还心生焦虑。
不过,在笔者看来,随着这些年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相信中国科学家离下一个诺奖不会太远。一位业内学者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最重要的关联因素,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经费设施投入、人员基数和时间积累,中国在这些方面积攒了雄厚实力,已悄然跨过诺奖突破的“临界点”。
科技创新需要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当前,我国已布局建设77个大科学装置。作为“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2025年或将酝酿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科技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研发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从科技创新人员基数看,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占全世界的1/5;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的1/3,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我国持续引育顶尖人才,努力为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他们潜心研究、勇于突破。在庞大的基数之上,总会有人脱颖而出。
科研无法速成,需要时间的积淀。许多诺奖成果并非最新突破,而是“二三十年前种树,今天摘果”。坂口志文的关键论文发表于30年前,获奖后他感叹“万物皆需时间”。科学自有科学规律,无法简单套用投入产出比。因此,这些年无论是对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基础研究,还是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我国都持之以恒地鼓励支持。
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当下,我们持续见证中国学者一流论文井喷、“黑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一切都将为未来的诺奖打开窗口。
让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