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就医购药的医保卡,却成了购买其他物品的“购物卡”。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了一条灰色产业链:部分药店与生产企业合谋,将牙刷、面膜、防晒冰袖等普通日用品包装成“牙科用毛刷”“医用敷料”“医用隔离垫”等医疗器械,利用医疗器械备案门槛较低的漏洞,堂而皇之地通过医保个人账户结算。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实为变相骗保,侵蚀的是全体参保人共有的“保命钱”。
不少网友质疑:“用的是我自己医保卡里的钱,为什么不能买点日用品?”这一误解亟须澄清。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既是自己的,也不是自己的。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实行“统账结合”,个人账户由个人缴费构成,退休人员账户资金则直接从社会统筹基金划入,其本质仍是医保基金的一部分。说它是“自己的”,是指在合规范围内拥有使用权;说它“不是自己的”,是因为其使用必须服务于医疗目的,不得挪作他用。
一旦放任医保卡用于非医疗消费,不仅削弱医保制度的风险共济功能,更会诱发道德风险——虚假交易、过度消费频发,最终可能导致基金穿底,真正需要救治的人反而得不到保障。守住医保基金专款专用的红线,既是对制度的尊重,也是对自身未来医疗权益的负责。
当然,问题背后也有现实痛点:部分参保人账户余额长期沉淀、无法提取,催生了“变相消费”的冲动,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对此,既要“堵”,也要“疏”。
“堵”要严。避免医保基金被挪用,必须强化监管,严查虚假备案、违规结算行为,完善定点药店退出机制,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异常刷卡行为实时预警。同时加大司法惩戒力度,让骗保者付出法律代价。
“疏”要准。近年来,多地探索医保个人账户“活化”路径,成效显著。例如,全国普遍推行家庭共济,允许账户资金用于配偶、父母、子女的合规医疗支出;部分城市试点将资金用于购买政府指导的商业健康险、支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甚至衔接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失能老人居家照护费用。近年来,跨省共济也逐步落地,让流动人口的医保资金“跟着人走”。
医保卡不是购物卡,救命钱不容“薅羊毛”。唯有坚持法治底线与制度创新并重,才能让每一分医保资金都精准流向健康保障的“刀刃”上,筑牢全民医疗安全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