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 用哲学科学助推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是我们党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根据时代变化和时间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今年5月17日举行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如是说。出席座谈会的专家学者代表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毓海曾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道:“中国从1840年以来,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历经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诚如习近平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韩毓海表示,要理解当今这个时代,就必须把握习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在他看来,中国人民在面临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实践过程中,把人类1/5实践的大逻辑把握好、研究好其规律,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他认为,“这就需要我们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西方社会科学的遗产,在学习中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并具备宽阔的历史视野,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采访中,韩毓海还曾指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人类生产活动有三个:物质生产、社会再生产和精神生产。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最大的恶德就是在于他把物质生产的基础挖空了,把社会再生产领域变成了少数资本家赢利的馅饼,试想,如果一个人不能看病、如果一个人没地方住,如果这个人拿的这点工资只够他糊口,他怎么进行物质生产?”
韩毓海指出,习总书记曾强调要重视社会再生产领域,要保证社会再生产领域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两大部类的比例协调。“生活资料的生产主要是医疗、教育、养老、住房这些领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生。社会主义国家要在这二者之间保持健康的比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人民最关心的领域当中加大有效投资和供给,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搞好平衡,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就把这些东西、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给忽视了。 ”
诚如习近平所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中国梦最大的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正如习近平曾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当每一个成员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中国 必将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稳健驶至梦想成真的彼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