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首页 浙江在线首页网站地图
  • 网上签证
  • 网上挂号
  • 住在杭州网
国内国际
报料电话:0571-85311890
  • 首页
  • 浙江
  • 人事
  • 高层
  • 即时报
  • 视频
  • 图片
  • 人文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微信
  • 分享到邮箱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为党奉献一份95周岁厚礼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建馆侧记(下)
2016年07月31日 11:30:58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汪嘉波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内景。汪嘉波摄/光明图片

  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中的“中国速度”无数次让俄方参建单位,包括各级政府部门惊叹。6月20日,修复工程顺利通过中俄联合验收小组验收。验收会上,莫斯科市文物局副局长感慨地说:“按照一般速度,这个工程应该到2019年竣工。”

  然而,保证速度的同时,作为修复工程前方负责人的张中华有更高的要求,“要把展览馆建成精品工程,建成中国质量的名片”。小到门窗玻璃,大到整体设计,一切工程环节都要体现“成本节约、质量精品”。中方技术监理谷工程师曾深有感触地说:“张公参总说自己不懂技术,我看她比我这懂技术的还严格。”

  正是“质量不达标就返工”这条硬杠杠,让施工单位丝毫不敢马虎。最终项目一次性顺利通过验收,业主高兴,施工单位更加高兴,“感谢张公参,给我们节省了大笔资金,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再返工的话,我们可就亏了。”

  质量就是名片。7月13日,莫斯科市文物局举办媒体现场展示会,向俄罗斯各界推介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7月22日,俄罗斯古建修复专家协会在展览馆举办科学实践学术会议,向与会专家、古建修复专业大学生介绍设计和修复过程。莫斯科24台、莫斯科晚报、莫斯科地铁报等十几家重要电视和纸质媒体对两项活动进行了报道,莫斯科24台对张中华进行了专题采访。

  筹建过程艰辛,揭幕后如何运营好、运用好展览馆更加需要努力和智慧。张中华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让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成为红色旅游品牌基地。中俄红色旅游合作是两国领导人亲自关心的项目,并为此多次做出过重要指示。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合作对拓宽双方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培养两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共同签署了《2015—2017年中俄红色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为中俄进一步加强该领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将为进一步加强中俄红色旅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张中华表示,展览馆将做好红色旅游当作首要任务,将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线路,吸引游客。一方面,要做好中共六大常设展,举办与六大、党史有关的展览、讲座、研讨会、学术著作出版等;另一方面,展览馆所在的五一乡自然风景优美,游客参观完展览馆后也可以领略一下莫斯科郊外的风光。对外开放短短二十天,展览馆已接待1000多名游客。目前展览馆正与国家旅游局商讨“红色旅游推荐景点”挂牌事宜。

  二是让中共六大纪念馆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展示基地。1928年在当时苏联政府的支持下,中共六大顺利召开,这是我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境外召开的代表大会,是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民探索革命道路长期支持的最有利见证。建馆过程得到普京总统高度重视,联邦政府、莫斯科市政府大力支持,再次体现了中俄两国传统友谊和当前中俄新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水平。纪念馆中专门开设了“当前中俄关系”展区。中俄两国人民都应该了解中俄关系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共同推动中俄友好事业继续前进。

  三是让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成为中国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基地。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运营三年多来,举办展览、演出、讲座、培训等几百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中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中俄两国政府的高度认可和俄罗斯民众的热烈欢迎。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将作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分部运营,依托丰富的项目资源,将优秀中国文化展示给当地民众和参观游客。事实上在开馆之前,张中华已谋划并成功实施了多项中国文化推广活动。2015年11月,江西杂技团在五一乡文化宫表演,让五一乡民众第一次接触到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欢乐春节期间,专门安排河南省歌舞团到五一乡演出,悠扬的二胡、古筝吸引几百名老少观众,文化宫被围得水泄不通;今年5月,张中华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了传统的俄罗斯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帮助五一乡文化宫平整草坪,共同栽下中俄友谊树,同时还举办了儿童汉语体验课和国画大师班。这些活动为工程施工和后续运营在当地争取到了群众支持,播下了中国文化的种子。

  张中华凭着对党的忠诚信仰,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外交经验和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奉献精神,让“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在遥远的莫斯科有了新的注脚,为党奉献了一份95周岁厚礼,为中俄两国人民奉献了一座精美的宫殿。采访的最后,张中华对记者说:“我个人没什么好讲的,这是我一个老党员应该做的,这是我的工作。感谢党培养了我,让我有机会参与到这项历史性的工作中。我希望你好好报道一下展览馆,党员和普通游客们都应该来看看这个展览,了解这段历史。”

  (本报莫斯科7月29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标签: 党建;党员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解密里约奥运最神秘代表团:是什么让他泪流满面?

每日关注
  • 南方高温下周终结 华北东北局地可达40℃
  • 三部委相继退出学生安全教育活动 因“违背公益性原则”
  • 三亚为重现海鸥飞舞引进燕鸥 专家:违背自然
  • 河南36起溺水事件致51死 留守少年溺亡如何防范
  • 发不发高温津贴成企业“良心”活 多重影响津贴难拿
相关阅读
  • 广州西村街道社区党组织全覆盖 夯实基层治理
  • 以党建创新引领金融创新(治理之道)
  • 人民日报: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 家规如山——记优秀共产党员、广东湛江市前政协主席陈光保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政百科】第六十八期:台风来了怎么办?防汛防台知识小科普
  • 【政百科】第六十七期:产权的小船说翻就翻 产权到期后你的房子归谁?
  • 【政百科】第六十六期:促进就业 鼓励双创 浙江一大波"双创"红包来了
即时报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