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基多11月16日电 通讯:“中国人带来的工程奇迹”——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纪行
新华社记者 郝云甫
“这是中国人带来的工程奇迹,厄瓜多尔从此将告别缺电之苦”,厄瓜多尔人古斯塔沃指着科卡科多-辛克雷(简称辛克雷)水电站主体大坝说。在他身后,一座气势恢宏的混凝土主体大坝横跨在水流湍急的科卡河上。
奇迹工程 带来光明
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向东,沿着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原盘山公路驱车3个小时,随着耳畔河水咆哮的声浪愈来愈大,一座雄伟的大坝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纷纷放慢速度,不少司机甚至停靠路边下车驻足眺望。
辛克雷水电站投资总额20余亿美元,装机容量1500兆瓦,是厄瓜多尔规模最大、外资投入最多的水电站项目。
厄瓜多尔国内多山,水电资源丰富,但由于开发不足,过去长期缺电。总统科雷亚对发展国内电力产业很重视,中国公司顺应这一需要,抓住了这一机会。项目投入运营后将扭转厄瓜多尔电力供应依赖进口的局面。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杨天吉自豪地说:“中国电建和辛克雷水电站的大名在厄瓜多尔家喻户晓。我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带来光明的人’。”
然而,这份“光明”来之不易。辛克雷电站所在地区气候复杂,多雨潮湿。为解决多雨气候下浇注大体积混凝土的难题,工人们加工制作了26米超宽轻质钢屋架,拼装后加装土工布围屏,即使在瓢泼大雨中也能进行浇注。
施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坍塌涌水导致卡机卡钻时有发生。有一次为处理卡机卡钻事件,中国工人每2小时一班轮流下井抢修。当他们从机井里上来时,个个浑身是泥。
那次排险,项目组12天24小时不间断施工,后勤姜汤、红糖水随时准备,医生、救护车就在旁边随时待命,如此阵势让当地人看得目瞪口呆。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中方保证了施工质量,大坝成功经受住了“4·16”大地震的考验。
辛勤建设 苦中有乐
厄瓜多尔地处赤道,日照强烈。这里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大多被晒得黝黑。他们中三十多岁的中青年居多,都是家里顶梁柱,在遥远的厄瓜多尔挥洒汗水,每个人背后都有着不寻常的故事和付出……
厄方职工通常是工作20天后连续休息8天。中方员工每周工作6天,加班赶工期更是家常便饭。质量管理部副主任陶兰说:“在辛克雷水电站,小病坚持工作,为工作延后休假都是常态。当地人认为中国人都是工作狂”。
谈到女儿时,陶兰的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她说,从2011年春节前一天来到这里,一晃5年过去,没陪家人过过一次春节。每年只能在休假时才能见到日思夜盼的女儿。
在辛克雷水电站,中方职工一年可以回国休探亲假一次,但推迟休假的职工比比皆是。40岁的云南人陈勇,新婚不久就来到厄瓜多尔,多次推迟休假,直到出国22个月后才第一次回国休假。那时,他那从未谋面的儿子都快1岁半了。
有眼泪也有欢乐。行政部高照坤是个阳光大男孩,他兴奋地讲述了自己的基多爱情故事:“来厄瓜多尔工作6年了,与同在项目上工作的西班牙语翻译张舒秋一见钟情,并喜结良缘。”
在辛克雷水电站的地下厂房,电站项目主任字继权对记者说,这里是整个南美地区最大的地下工程,也是水电站的核心区。他说:“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后期的折服,我们靠技术实力和聪明才智赢得厄方的佩服和信任。”
和谐共处 授人以渔
来到水电站2号主营地,记者看到大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墙壁上印着一行西班牙语标语:辛克雷是中厄人民共同建设的水电站,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母亲一样呵护它!
进入营区,一排排崭新的鹅黄色与白色相间的漂亮房子被翠绿的草坪和高大的棕榈树环绕,草坪上装饰着从河中挖出的巨型奇石,颇有江南园林的味道。一名叫拉蒙的厄瓜多尔工人说,他很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大家都对这座“花园式”的营地设施感到满意。
除了在生活上创造舒适条件,水电站联营体还注重培养当地人才,授人以渔。
辛克雷电站开工建设以来,水电站联营体十分重视选用、培养当地员工。5年来,共计选用培养厄瓜多尔员工1万余人,各级施工、技术和管理人才400余人,有效扩充了当地工程管理、技术、施工等多方面人才储备。
此外,水电站项目还激活了全国、特别是项目所在地省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超过1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和1.5万个间接就业机会。项目所招聘的普通员工全部是厄瓜多尔人。
26岁的厄瓜多尔小伙子豪尔赫是本地人。他说:“全家人都为我能在辛克雷水电站工作感到骄傲。厄瓜多尔最低收入是366美元,一般人收入达到500美元就已经让人羡慕了,这里每月700多美元的收入确实改善了家庭状况。”
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多次表示,辛克雷水电站是厄瓜多尔最重要的建设工程,是厄中两国战略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建成后将为厄瓜多尔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造福厄瓜多尔民众。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