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博物馆有话说②】对话非遗制笔传承人朱小胜:承精良技艺 传大千遗风

字体:
— 2023—
07/25
18:00:16
2023-07-25 18:00:16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田莉

  开栏语

  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读懂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今夏,以“文化传承 强国有我”为主题的第二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邀约青少年,传承再出发。继2022年推出《博物馆有“画”说》系列栏目之后,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今年再度聚焦四川文博领域,推出姊妹篇——《博物馆有话说》。我们相继走进成都博物馆、张大千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对话以汉字述千年的策展人、借文物传文明的讲解员、凭技艺致敬仰的修复师等文化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带领观众走近这些与书画艺术传承相关的职业,从一段段影像中感悟传承故事,汲取精神力量,传承千年文脉。

  书之佳不佳,笔居其半。一副好的书画作品,除了技法之外,离不开一支做工精良的毛笔,而手工制作的毛笔,是大多数书画家的首选。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书画之乡内江,民间手艺人朱小胜,在传统手工毛笔制作的道路上已潜心钻研40年。今年4月,他的毛笔制作技艺(内江传统手工毛笔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从内江走向世界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牛耳笔”享誉画坛,作为大千故里的非遗传承人,朱小胜认为自己应该把牛耳笔的制作技艺保存下来、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大千艺术精神。

  朱小胜经常去张大千博物馆观展

  修复珍品 走进博物馆结缘大千艺术

  荷花盛放、垂柳依依,沿着清幽小路走到内江大千园西林山南麓,参天古木中,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跃然眼前。这就是为纪念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师“张大千”而建的张大千博物馆。

  1899年,张大千出生在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内江,后以卓绝的才情而独步画坛、享誉世界,徐悲鸿称赞其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为了弘扬大千艺术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张大千博物馆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为设计理念修建,于2019年5月17日正式开馆。

  “开馆前,我们有一批馆藏张大千书画碑刻拓本作品需要修补装裱,因为朱老师书画装裱技艺高超,我们便特意邀请了他。”张大千博物馆馆员邱瑞强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在历年馆藏精品展、张大千书画作品展等展览活动中多次面向社会展出,受到各界赞扬。

  “这些都是大千弟子门人的作品,非常珍贵,我全部是纯手工装裱。其中有幅作品受损极为严重,单单这幅我就花了三四天时间来修补。”朱小胜说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千艺术,既敬仰又忐忑,自己对着这批作品足足思考了一天后才敢动工。也直到那批修补装裱的作品全部如期参展,他才舒了一口长气。

  这次与大千博物馆的结缘,朱小胜收获的不仅是装裱技艺的极大提升,更是大千艺术精神对他的深刻洗礼。自那以后,他经常去大千博物馆观展,从“南张北溥”到“东张西毕”,他完全沉浸于“画界泰斗”张大千的艺术熏陶中。

  朱小胜沉心静气制作手工毛笔

  朱小胜和他的手工毛笔制作工作台

  沉心静气 以匠心坚持手工制作毛笔

  除了装裱书画的高超技艺,朱小胜更有一手拿手绝活——手工制作毛笔,这也是让朱小胜在内江声名鹊起的秘密武器。

  朱小胜出生于素有“华夏笔都”美誉的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在他记忆里,从曾祖父时代开始,家里就靠制作手工毛笔为生。而在他的家乡,手工毛笔制作代代相传已是常事。

  如何选择毛料、制作笔头有哪些步骤、怎样装制成笔……从小耳濡目染之下,朱小胜对手工毛笔的制作过程烂熟于心。然而,真正动手学习制作毛笔,则是从他17岁那年开始。极具天赋与悟性的朱小胜,两年就学成出师。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到四川寻找毛笔销路的偶然,让朱小胜接触到了内江浓厚的书画文化氛围,他被深深地感染了。他随即携妻女来到内江定居,于1996年在当地独立开店,并将制作手工毛笔作为了小店的特色。

  “手工毛笔极需要考验细心和耐心,以我现在这种熟练的技术,一天也最多只能做十支纯手工毛笔。”朱小胜一边用牛骨刀剃着笔毛,一边向记者介绍,“做一支笔起码要花80%的时间在梳毛上,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并且还需要能够静得下心来,这跟练习书画是一样的道理。去油脂、扯毛、梳毛、齐毛、清毛……做一支手工毛笔虽然要上百道工序,但其中反复的动作比较多,并且任何一道工序都偷不得懒,所以必须要沉下心来做。”

  潜心钻研 传承大千制笔工艺后继有人

  “猪鬃制作的毛笔,最适合画画;野兔毛制作的毛笔,软硬适中,最适合写小楷;羊毛制作的毛笔,吸水性强、圆润,练书法很不错。”朱小胜的手工毛笔不仅深受当地书画家的喜爱,而且也吸引不少外地书画爱好者,慕名前来订制毛笔。

  名气越来越大的朱小胜,却对毛笔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画界泰斗张大千的“牛耳笔”享誉画坛,作为扎根大千故里的非遗传承人,朱小胜花得最多的精力自然是放在研究‘牛耳笔’的制作技艺上。“因为耐磨性好、不易断毛和腐蚀,且比羊毛略粗的质感,用‘牛耳笔’画山水画的效果更佳。我现在就是要想方设法,把‘牛耳笔’的制作技艺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不断研究发扬大千文化。”朱小胜对此充满信心。

  2020年5月,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中,朱小胜凭借过硬的手工毛笔制作技艺被评选为“十大民间手艺人”。今年4月,他的毛笔制作技艺(内江传统手工毛笔制作技艺)又成功入选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朱小胜的女儿朱青云在专心学习书画修复技能

  朱小胜耐心指导女婿杨彪装裱书画

  从制作毛笔到学习装裱修补画作,如今57岁的朱小胜也为自己的精湛手艺找到了接班人。三个女儿中,大女儿朱青云对毛笔制作、书画修复极为痴迷。大女婿杨彪以前是跟着家里做工程项目,后来接触到装裱、制笔,也渐渐由好奇变成喜爱,转行跟着朱小胜潜心学艺。

  “他们年轻人学得快,也吃得苦。”朱小胜满是欣慰,他说现在自己把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都教给了女儿和女婿,他只是偶尔指点指点。而女儿女婿还不满足于他传授的手艺,经常去参加一些行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会,用先进理念加持传统技艺。最近,女儿去北京参加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进修,并准备考取《纸张 书画文物修复师》证书。

  朱小胜的心中自有一幅蓝图,他筹划着,让女儿女婿在手工制作毛笔上下更多功夫,使手工制笔技艺更“胜于蓝”,并不断将大千艺术精神接续传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四川;博物馆责任编辑: 孙婧宜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