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揭秘东北“虎豹凶杀案”背后:生存环境越来越好,让“狭路相逢”成为可能

字体:
— 2024—
01/13
12:21:40
2024-01-13 12:21:40 来源: 潮新闻 记者 王晶

  东北冰雪旅游热依旧持续,野生东北虎、豹的现身频率和目击记录也好似蹭上了这波冰雪流量,不断刷进各大平台热搜。

  近日来,黑龙江多地出现东北虎咬死牲畜事件;吉林和龙的一名男子则在深夜行车时,也与一只在国道上“夜跑”的东北虎撞了个正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更是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只东北虎捕杀了一只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东北豹,这是我国首次发现东北虎捕杀东北豹事件……

  东北虎、豹频频现身,这背后究竟暗示着什么信息?与此同时,我们该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人兽冲突,来平衡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护公众安全的关系?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潮新闻对话了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野外工作负责人冯利民。

红外相机拍摄的东北虎。受访者供图 

红外相机拍摄的东北豹。受访者供图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的“凶杀案”

  冬日的东北森林,一片肃杀。

  2023年12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珲春片区里,几名工人在一处雪地上发现了一具健壮的东北豹尸体,其身上满是被啃食的痕迹。工作人员现场确认,这是一起“凶杀案”。

  经由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及吉林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珲春分局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现场勘验,确认这起“凶杀案”的肇事者是东北虎,并在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数据库中第一时间查找到了被捕食的东北豹个体信息——为编号73号的雄性东北豹。

  “它是在自己‘家中’遇害的。”冯利民说,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因为“案发现场”附近的打斗痕迹和动物足迹给出了答案:“凶手”是一只成年雄性东北虎,“它俩如果遇到了一起,豹子没有任何胜算,被老虎足足拖拽了100多米。”

被啃食的东北豹残骸。图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

  然而,根据冯利民团队的长期研究,东北虎主要捕食大中型猎物,而东北豹主要捕食中小型猎物;东北虎活动高峰期和东北豹活动高峰期虽然基本都集中在晨昏时段,与猎物活动活动高峰期重合,但是虎豹的活动高峰期在晨昏时段出现先后错位;东北虎主要在海拔低处活动,东北豹主要在海拔高处活动。

  “于是,东北豹通过食性生态位和时空生态位与东北虎发生错位,最大程度减少与东北虎遭遇而实现在同一片栖息地共存。”冯利民表示,虽然东北豹尽量避免与东北虎遭遇,但是很难完全避免,如果两者遭遇,如果豹不能够及时逃脱,就会被虎捕杀。此外,事发地地形比较开阔,也特别不适合豹的隐藏,“老虎与豹在这里碰面,豹来不及寻找躲避的场所,所以很快就让老虎给咬死了。”

  在冯利民看来,73号东北豹的生活史浓缩了它生存的国家公园这片森林的变化——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东北豹通过食性生态位和时空生态位与东北虎发生错位。起初,73号东北豹刚建立领地时,附近还没有出现其他东北豹或东北虎个体。但随着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向好,对生存环境要求更高的东北虎开始在这个区域定居,虎豹种群增长,虎豹遭遇的概率增大。

俯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受访者供图

  拯救“大猫”

  冯利民介绍,在过去短短100多年内,全世界的野生虎种群和栖息地均减少90%以上,从极盛时期的大约10万只减少到本世纪初的3000只到5000只左右。栖息地和种群的高度破碎化,令“森林之王”处于灭绝的边缘,“上世纪最后一个虎年1998年,一次野外调查显示,当时中国境内已经没有野生东北虎豹地繁殖个体或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2005年,一批年轻科学家组成的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进入中俄边境及吉林、黑龙江温带针阔混交林区腹地,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建立起我国温带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监测平台。彼时,年轻的冯利民正是野外调查团队负责人,而这也成为他追寻东北虎豹的起点。

  “那时候,我们从国外购买了一批触发式红外相机并架设到森林中。当人离开后,野生动物就会不受干扰地经过相机前留下影像,从而令研究者获得目标的出现时间、地点、行为等准确信息。”冯利民说,此后至今他与团队一直扎根于此,开展东北虎豹的研究与保护。

  与此同时,一场拯救“大猫”的行动也从这片东北山林腹地正式开始。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东北虎豹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至此,一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保护面积1.41万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成为我国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最重要的定居和繁育区域。

冯利民。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山峦起伏、密林丛生,积雪常常没过小腿及腰身。这样的路,冯利民一走就是18年,“无数次跟着老虎的脚印进林子,就像是伴随虎豹前行,有时候我就感觉自己也是一只老虎。”

  冯利民也被大家称为“野人教授”,他笑称,得以这个称号或许是因为在过去十几年内,他都很少在校园出现,大部分时间都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外工作。每当冯利民回到校园中,熟人遇见第一句话都是:你咋回来了呢?

  冯利民说,在大家印象中,他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大山中,“就像野人一样,生活在森林中。”

  每到冬季,积雪都在冯利民的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伴随着这样的节奏,他时常会发现雪地上留着清晰的老虎足印,而这声音似乎也回应着他对这片林海重现“虎啸山林”的期盼。

  科考至今18年,冯利民不仅见证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立,也见证了东北虎豹等野生动物生存境况的好转。

  “看到虎的种群不断地从中俄边境呈波浪状向我国内陆扩散,心里由衷感到激动。”冯利民称,这是一种史诗般的感觉。

  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虎豹种群分布范围和数量实现快速增长。虎豹数量由2015年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长至当前的50只和60只以上。东北虎幼崽成年率由试点前的33%上升至目前的50%以上,国家公园腹地的珲春地区更是恢复到“众山皆有虎”的历史风貌。

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监测系统架设的第一台红外相机合影。受访者供图

  人兽共存,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不过,随着野生动物种群的增长,势必会带来人兽冲突风险,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如何保护当地居民的安全和减少野生动物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冯利民介绍道,如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基本全面覆盖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通过这个先进的系统,能实时监测国家公园大范围面积内的野生动物活动规律,当虎豹出现的时候,可以及时提醒当地社区或进山的人们。

  在原始的深山密林里,如今,已安装实时传输无线红外相机等野外监测终端3万余台,共实时传输和识别超过3万次东北虎、东北豹以及1500多万次其它野生动物、人类活动和栖息地的监测影像,为守护、研究野生动物贡献科技力量。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设立前,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开展了超过时间的长期监测和研究工作,右一为冯利民。受访者供图

  莽莽林海,人虎共存。眼下,行走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频频能看到“虎豹出没,注意安全”的警示牌。为统筹保护与发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联合省地保障居民权益,避免“人虎冲突”。近年来,在多方推动下,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人虎安全”保障及民生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除了利用“天地空”监测平台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还联合乡镇政府、村委会发布预警通告,持续加大“人防”力度;另一方面,编制《人兽冲突主动防护系统建设方案》,在重点村屯埋设振动光纤、架设电子围栏,不断提升“技防”水平。同时,国家公园管理局引入了野生动物损害保险机制,对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予以补偿,使人兽矛盾进一步得到有效缓解。

  “中国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东北虎豹野生种群的的成倍增长,这是世界自然保护领域的一个奇迹。”冯利民说,如今,中国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照亮了东北虎回归之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正愈发清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东北虎;野生动物责任编辑: 阎沁

相关阅读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