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荒野,探秘历史。在西藏,有这样一支高原女子考古队:7名队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木俑和陶器、墓葬和居址、岩画和石器……千年的时光在西藏高原凝结,是她们赋予了这些过去全新的生命力。这支考古队,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高海拔地区偏远的田野考古现场,进行墓葬发掘、洞穴探秘、岩画调查……她们与风沙为伴,远离烟火、触摸历史,为世人带来一个个考古新发现。
与地下遗迹对话 寂寞并快乐着
时间是切片,也是引线,是静止的湖,也是翻腾的海面。考古就像一个高手,在历史长河里穿针引线,能与文物对话,去窥探历史;也能感受过去,审视现在的改变。这份工作,带着点神秘的魔幻色彩,其实甘苦自知。要经受考验,往往要用最笨的办法——守得住寂寞,排除杂念。桑达隆果墓地入选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墓地地处西藏阿里西南部最偏远的札达县,是这支高原女子考古队蹲守最久的工作地。一起去看看她们在那里是如何工作生活的↓↓
象泉河,是西藏阿里地区主要的河流之一,它从东向西穿过海拔3700米的札达县。
何伟告诉记者,2017年,因为基建施工,象泉河北岸的桑达隆果墓地显露出来。2018年,国家文物局联合5支考古队在西藏阿里地区展开了最大规模联合考古,也就是在这次联合考古中,7个原本素不相识的女孩陆续在桑达隆果墓地的发掘中相识了,并最终组建成一支女子考古队。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 女子考古队队长 何伟:女孩子跟女孩子在一起,尤其是在野外调查和发掘过程中更方便一点,可以互相作伴,于是我们女子考古队就形成了。
姑娘们在桑达隆果墓地一蹲就是3年,其间桑达隆果墓地出土了7件金面饰,还有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5件木俑。测年数据显示:墓地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650年,延续了近千年。在这之后,7个姑娘继续在这片荒原中探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姑娘们凭借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以及札达县文物局提供的线索,在墓葬附近找到了古代牦牛岩画和细石核等打制石器,这说明这个区域可能是从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活动的遗址了。
7个姑娘,7种性格,但她们对考古工作的热爱是一致的。7年里,女子考古队在桑达隆果清理出48座墓葬,出土2000余套文物。在发掘出土的关键期,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她们有时候要在荒野的墓地中干到半夜。这些阴冷的洞穴、墓室,既让她们吃尽苦头,也带给她们惊喜。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文博助理馆员 女子考古队队员 德吉央宗:在山上吃午饭,要背装备、食物、水,要引导民工,挺困难的。每次发掘最开心的就是从表土层往下清,清到一个遗迹,就是一本书终于被翻开那种感觉。我最喜欢傍晚驱车走在阿里公路的时候,那个夕阳特别漂亮,给人一种非常广阔开放的感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 张建林:这支女子考古队,她们的学历普遍比较偏高,有博士、有硕士,确确实实是西藏考古的“半边天”,而且在西藏考古和研究的工作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风沙为伴 对话遗存 让历史被更多人看见
今年3月,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这支女子考古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今年她们将投入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认定数以千计不可移动文物,摸清西藏文物资源的底数。正是因为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女子考古队的7位姑娘,每年有半年多的时间都是在野外度过的。她们与风沙为伴,对话遗迹遗存,让历史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走荒原察古知今 念家人爱在心中
今年3月中旬,记者跟随女子考古队到拉萨北山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行预调查。行走在荒野中,姑娘们各自的随身背包都很重,包里的每一件东西在她们眼中都是宝贝。
尽管北山不是很高,但是要从3600米爬到4000米,每个队员又热又累、汗流浃背。
抵达目的地,测量、画图、航拍……姑娘们话语不多,但是配合默契。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 女子考古队队长 何伟:与自己同事和队员相处的时间,远远多于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女子考古队队员中,2位组建了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小宝贝,而其他人有的已踏上恋爱之路,有的还在寻找志同道合的另一半。在她们心中,考古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家人、孩子同样是她们每日的牵挂。
女子考古队队长何伟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在野外与风沙为伴的时候,何伟时常会翻看与女儿的照片,回味女儿送给自己的每一份礼物。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 女子考古队队长 何伟:给我画一对心,撕成各一个,她自己拿一个,给我一个。她就告诉我,妈妈,你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手机里这个心,我想起你的时候也看看这个心。第二年,她给我一个贝壳说,妈妈你想我的时候就听听这贝壳,里面有我的声音。每年都有一个,这就是命运给我的最大的礼物!
用坚守为高原考古贡献芳华
对亲人的思念在继续,对荒原的守望也在继续。点赞这些参与到考古工作的女性们,感佩于她们用坚守为考古贡献芳华,也祝福她们有更加热爱的诗和远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