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该如何成为一名好记者?昨天下午," 新时代 · 好记者 " 全国巡讲活动上海站首场报告会在上海报业集团二楼报告厅举行。8 位新闻媒体记者站上舞台,生动诉说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亲为。
他们之中,有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的资深媒体人;有精耕于融媒报道一线的青年记者。这些优秀新闻人所属媒体类型、年龄、报道领域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追寻真相、挖掘故事的新闻热忱。
来自山西广播电视台的陈湘令人印象深刻。时间回溯到 2017 年,49 岁的陈湘报名当年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彼时,她是山西省参赛年龄最大的选手。当被他人问及为何愿意参赛?她只笑笑回答," 只有向大家诉说出当记者 25 年的故事,心里才能踏实。"
她曾前往盲人学校采访过一对名为大大、小小的兄弟。多年后,当她再度回访,其中一位已成长为特教老师。二十余年来,她记录、讲述特殊群体的生活样貌,见证着他们的改变。" 记者的职业身份,给予了我一双手,让我去帮助他人;也给了我一颗滚烫的心,让我学会爱。"
如果说陈湘是从漫长的岁月里,逐步体悟到记者职业的厚重;那么来自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的杨川源则从 " 一瞬间 " 里找到破除迷思的 " 钥匙 "。
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不少年轻记者对杨川源的采访秘诀颇感兴趣。而她在现场轻松地和盘托出," 没什么其他秘诀,就一个‘蹲’字 "。" 蹲 " 字背后,既代表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映射出记者对现场的执着追求,也代表记者时刻与采访对象同频同步,不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审视评判。
杨川源口中的 " 一瞬间 " 有具象载体。去年年底,其所在的 " 一瞬间 " 栏目入选国家广电总局 " 创新理论传播工程 " 扶持项目,是全国唯一一个理论节目新媒体传播轻量化转型的案例。看似是一个栏目,实则是一支队伍能力提升的机会。她说,要让更多小伙伴提升新闻现场的发现率,更好地把握 " 一瞬间 ",并从中找到解决关键问题的钥匙。
新技术演进迭代,不少传统媒体人主动拥抱新场景、新应用,持续放大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的新能量。报告结尾,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主持人臧熹生动分享了在媒体融合推进的时代,如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一名好记者。他积极探索将传统航天领域的报道与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互动融合。短短两年内,7 次电视直播、近 20 次网络直播、7 个网络专题,收获了超 2 亿次的阅读,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无数圆梦时刻。同一时间,随着航天话题的大热,航天科普自媒体纷纷涌现,其中极个别的往往都是东拼西凑,内容更是错漏百出。作为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传播正确信息,及时地进行科学普及?在臧熹看来," 做科普有时甚至比做科研还要再难一些 "。首先是要吃透内容,其次还要将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浅出地 " 转译 "。更多时候,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传播。
记者,行者。8 位优秀新闻记者的鲜活讲述中,有跨越时间维度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耗费了无数个日夜蹲守,只为抓住 " 黄金一瞬 " 的新闻毅力;还有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用新技术武装自己的不懈坚持。
好记者的淬炼,或许需要的正是这股 " 行者精神 "。在漫长的职业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