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六一”儿童节:不能忘却的记忆

字体:
— 2024—
05/31
14:18:44
2024-05-31 14:18:44 来源: 北京日报 林木

  明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了,这个节日对所有人都不陌生,它是快乐的、充满欢笑的,但其背后的起源是残酷的。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但也不只是孩子的节日,它应该是所有富有童心的人的节日。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幸福。

  “儿童”一词从何而来

  说到儿童节,自然离不开“儿童”。“儿童”一词,不是近现代的新产物,而是古已有之。宋代诗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描绘了儿童扑蝶玩乐的童真童趣。

  那“儿童”二字是从何而来的呢?

  东京“天空树”下飘扬着各色鲤鱼旗纪念儿童节。

  “儿”与“童”这两个字如今意思相近,均是指年少之人,但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形”还是“义”都是不一样的。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的“儿”与繁体“兒”变化不大。“兒”上半部分的笔画并没有封口,这是因为古人发现婴儿头骨最初是没有闭合的,现代医学将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称为囟门。头大而身小之人,正是婴儿的模样。

  至于“童”,它最早并不是指孩子的意思。“童”字在甲骨文中代表有罪的男人,更准确地说,是有罪的奴仆,后来专指未成年的奴仆,用于“书童”“家童”,《陈情表》中也有“内无应门五尺之童”的句子。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童”字慢慢褪去奴仆的含义,成为孩子之意。

  “儿童”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列子·仲尼》中已有“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的说法。该句中的“儿童谣”在现代一般简称为“童谣”,但先秦时“儿童”一词并不常用,多使用“小儿”“童儿”“童子”等。其中的“小儿”在现代医学中仍使用,特别是中医医院,常把儿科称为“小儿科”。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游历途中,见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辩太阳的大小、远近时,《列子·汤问》中便称作“两小儿辩日”。

  唐宋开始,“儿童”一词的使用相对多了起来,尤其是在诗文中。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北宋文人苏东坡《满庭芳·归去来兮》:“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那么,多大年龄的孩子可以称之为“儿童”呢?《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则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在我国古代,通常是将从出生到10岁划定为“幼年”,适宜学习,因此称10岁孩子为“幼学之年”;而到了20岁叫“弱年”,应该束发加冠,此年龄段称为“弱冠之年”。从《礼记》规定来看,10岁以下的幼年相当于现代少儿阶段;20岁以下为未成年人,20岁为成年,要行中国古代特有的成年礼仪“冠礼”,又称“成丁礼”。不过,这是对男孩而言的,对于女孩,15岁以下算未成年人,15岁时被称为“及(开)笄之年”。

  除了“童儿”“童子”等,古人称呼孩子的词语很丰富。如垂髫,多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小孩子不绑头发,“垂髫”是他们头发自然下垂的样子,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儿童或者童年之意,《桃花源记》中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记载。又如总角,古时孩童的头发中分,在头的两侧各束一结,因为形状像牛角,所以叫总角,古人常用总角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孩子,用“总角之交”来形容幼年时代就交好的朋友。还有“束发”,是把总角解散,束成一个髻,开始束发的年龄大约为十五岁,在古代是入大学之年。

  利迪策惨案催生的节日

  利迪策儿童纪念碑

  说起“六一”国际儿童节,不得不提到捷克的利迪策。80多年前,这个秀丽宁静的村庄遭到了纳粹德国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被夷为平地。儿童节的设定正是与利迪策惨案有关。

  1939年,英法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捷克随后沦为法西斯德国的保护国。纳粹德国驻捷克盖世太保头子海德里希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上任之前,他任纳粹德国的国家安全局局长,曾经策划屠杀了数以十万计的犹太人。到任后,他立即逮捕了包括捷克总理艾里阿什在内的多位爱国人士,枪杀了400多人。

  1942年5月,两名捷克爱国人士对海德里希暗杀成功,这个杀人魔王的死立刻在纳粹德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希特勒命令盖世太保对捷克人展开疯狂的报复行动。他们利用一封来历不明的信件,一口咬定是距首都布拉格20公里外的利迪策村村民支持了暗杀活动。

  盖世太保无非是将利迪策村作为杀一儆百的泄愤场所罢了,然而,无辜的村民却因此遭受到巨大灾难。当年6月10日晚,纳粹德国的军队突袭利迪策村,他们在村中大肆搜捕,遍寻无果后就以包庇刺客的罪名,将村里173个15岁以上的男子集中到一起,并于次日全部杀害。而妇女和儿童则被强行拆散,分别押往集中营。大屠杀过后,纳粹德国又放火烧毁了整座村庄,将其夷为平地,连教堂、学校甚至坟墓也不放过,妄图将利迪策村从地图上抹除掉,以掩盖自己犯下的罪行。

  当时被押送集中营的孩子共有104名,其中大部分惨死在集中营的毒气室里,只有17名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幸免于难,后来被德国家庭收养。战后,当利迪策的妇女们从不同的集中营回到村子,才发现日思夜想的孩子不是被杀害,就是早已失踪无法找回。

  纳粹德国的暴行激起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痛恨。利迪策惨案的消息刚一传开,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小镇就宣布改名叫利迪策。一个月后,墨西哥首都附近的圣何罗尼莫也改了名,叫利迪策,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紧接着,巴西、委内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庄,以及其他地方的广场、街道甚至孩子的名字都开始改称为利迪策。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虽然互不相识,但为了反法西斯这个目标,都不约而同地声援陷入苦难中的捷克人民。希特勒本意是想抹除自己在利迪策的罪行,没想到反而让这个名字传遍了全世界,让他的罪行公布于众。

  为了让重获自由的妇孺重返家园,自1948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国的志愿者在利迪策废墟旁建设起新的村庄。在旧村和新村中间,还特意架起了一片美丽的玫瑰园,这些玫瑰的种子是由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赠送的,其中还有来自我国的祝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染上重病不治而亡,有的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给全世界儿童争取生存、保障和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各国儿童的友谊,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决定将每年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目前,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儿童节是中国、俄罗斯、蒙古、老挝、柬埔寨等许多国家儿童的欢乐节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儿童节责任编辑: 江小来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