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今年就招生!复旦大学新设的“外语+”专业会培养怎样的人才 ?

字体:
— 2024—
06/06
16:56:12
2024-06-06 16:56:12 来源: 潮新闻 记者 徐俊

  潮新闻记者从上海市学位委员会获悉,近期复旦大学成功获批了四个“外语(英语、德语、俄语、翻译)+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今年就将开始招生,学生毕业时将同时获得文学和理学两个学士学位。

  复旦大学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混搭”?学生能学到怎样的本领、以后又有怎样的就业前景?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该校德文系系主任李双志。

  复旦大学(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潮新闻:请问复旦大学为什么会想到将外语和计算机进行结合呢?

  李双志: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误区,就是“外语是文科生学的,计算机是理科生学的”。实际上,每年我们外语专业都有很多高中学理的学生。当然,出现这种组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发现,要应对当今这个全球科技与人文融合更彻底的新时代,仅有外语或计算机能力是不够的。我们相信,将来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能够做文理融合的人。实际上,我们学校的外语专业很早就开始探索和计算机专业的融合,双方已经有了合作基础。

  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需要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方面的顶尖人才,还有语言方面的人才,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的不只是国际合作,还有人类语言本身。因此,这个双学位可以被视为外语专业的一种转型。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与此同时,计算机领域的人才缺口也很大。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大语言模型方面,光了解自己的母语是不够的,从科研领域到科技公司,都迫切希望精通外语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从求职者的角度来说,学会外语不仅让他们在处理人机协同等具体工作中更有优势,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体验以及培养出的交际能力也能让他们更适应跨国合作。

  因此,这种设置可以说是“双向奔赴”,会达成外语与计算机互惠互利的局面,并且符合时代需求。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潮新闻:选择这几门特定外语,你们有怎样的考量?

  李双志:今年是第一次招生,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次重要试点,以后可能会开设更多语言和计算机的组合,并为进一步的文理融合作准备。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性的通用语言,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德语和俄语分别在西欧、东欧以及中亚等地区有着广泛的使用人群。刚才说过,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走在科技发展前列的国家在想什么、以及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技术与伦理问题,从中汲取营养。

  另一方面,近期德国和俄罗斯领导人都来到中国访问,并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相当于抛出了橄榄枝。这是一片广大的市场,拥有国际视野的企业肯定希望开拓这片蓝海。

  4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上海访问同济大学(图源:“同济大学”微信公众号)

  我们注意到,米哈游、字节跳动等公司早已有了海外布局的战略。他们如果要把项目落地在欧洲,必须了解当地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惯。

  而工作人员如果只能和外国同行用简单的英语交流,可能会出现许多障碍,所以应该熟练掌握当地语言和文化,并且了解技术细节。

  因此,既懂外语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会在未来变得愈发重要,这个组合的毕业生将来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而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才进入市场后,也会对科技公司出海起到推动作用。

  潮新闻:在培养学生方面,这个双学位项目有怎样的优势?

  李双志:复旦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都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师资配备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两个学院拥有非常多的教学名师、国家级人才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个双学位项目是一种强强联合。

  1月12日,复旦大学携手同济大学建立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校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图源:“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在培养方案设置上,我们两个学院采取协同合作、融合创新的方式。

  具体来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两年的基础阶段,要求达到和本专业学生一样的语言要求。以“德语+计算机”为例,就是要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达到很高的语言交际水平。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也要应学就学。接着是高年级的进阶阶段,这可以说是我们最具特色的部分。

  复旦对于培养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两个原则,一是尊重个性发展,另一个是进行有效的定向引导。我们会开设大量的文学、文化和计算机高端专业选修课,比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还有数字人文、计算机语言学等融合课程。我们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希望学生能在最有求知欲、最有学习能力和学习韧性的青春阶段,给自己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月22日下午,2023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为2023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获奖团队颁奖。(图源:“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以我的德语专业为例。德国很早就开展了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而且作为一个哲学国家,它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支撑着欧洲各国。因此,我们会邀请德国这方面的专家来讲课。

  此外,我们也已经和柏林、汉堡、图宾根大学等顶尖院校建立联系,学生可以与那里的学者直接交流,并且会有很多交换项目。之后,我们还会共同设立工作坊,通过外语能力打造学术交流的高地。加上复旦本来就有很多本科生科创项目,学生可以“天高任鸟飞”,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在这个阶段有多少事情可以做。

  潮新闻:在高考之前,可能很多学生没有这样的文理“混搭”体验。一进入大学就要达到和本专业学生一样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难度是不是有点大?

  李双志:难度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们相信愿意付出努力的学生可以做到。另外,我们也应该摆脱高考文理分科的思维模式,大学教育正是要以未来为导向,打破两者的界限。

  4月25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在“人工智能伦理的跨文化对话”论坛上发言。(复旦大学供图)

  以德国文学名著《浮士德》为例,如果不了解十九世纪德国的科技革命,就不能真正读懂这部宏伟作品。另一方面,《浮士德》是欧洲最早探索人工智能的文本之一,因为里面出现了人造人。了解其与魔鬼的关系,就会了解欧洲的人文世界对于人工智能的复杂态度。反过来说,要了解当下欧洲和人工智能的关系,阅读《浮士德》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另一方面,“科技+人文”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一个最通俗的例子就是算法,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设计算法的时候,科技工作者一定要了解人,并且具备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的价值判断能力。

  而外语专业天生就是要处理不同文化的差异,其背后是人的多样性和发展潜力。无论最后是做文学还是做语言学,其实都在探索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丰富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了解人,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与机器协同。

  复旦大学一景(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

  再以《浮士德》为例。浮士德是一个学者,把灵魂出卖给了恶魔梅菲斯特,而后者可以满足一切愿望。可以说,这个梅菲斯特象征了一种无法被人类控制的技术的魔力。因此,作为管理者、决策者、研发者,都必须同时了解技术和人。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希望“外语+计算机”项目能够开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和成才方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招生;大学责任编辑: 吴珂珺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