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青海玉树:长江源头第一家,住在天边的索加

字体:
— 2024—
10/17
15:57:47
2024-10-17 15:57:47 来源: 潮新闻 记者 施涵予 纪驭亚 青海日报记者 洪玉杰 公保安加

  为深入挖掘长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突出对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宣传阐释,由中宣部新闻局指导,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具体协调,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13省区市的省级媒体联动,浙江日报、潮新闻参与协办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于10月15日正式启动。

  浙江日报、潮新闻和沿线媒体记者分三路奔赴长江沿线考察记录,以丰富多彩的融媒产品见证大江奔涌。

  天地如此辽阔,我们在草原上行驶了数小时,眼前的风景既相似又千变万化。蓝天和河流同样鲜明澄澈,初秋的短草已经开始泛黄,时不时能看到野生动物出没,藏野驴、藏羚羊、黑颈鹤……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长江第一乡”——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域,也是著名的可可西里所在地。由于海拔高、地处偏远,这里又被称为“天边的索加”。

  我们深入“天边的”长江源头腹地,寻找距离源头最近的第一户人家,去看看现代的游牧文化。

  图为潮新闻记者到达索加乡牧民夏西朋措家门口。潮新闻记者 施涵予 摄

  新的乡镇,越来越新的日子

  到达索加乡政府后,继续向上游行驶一个多小时,终于在广袤的草原上看到了一户明黄色的小院。

  牧民夏西朋措一家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沏上热腾腾的奶茶,端来牦牛肉炒粉条,这是招待客人的好菜。

  房屋内饰很精美,从墙到天花板布满了繁复美丽的花纹,做工精美的木质沙发上铺着色彩丰富的藏族卡垫,茶几、柜子、梳妆镜等家具上都有着雕花纹饰,充满藏族风格。

  夏西朋措说,最早他们是住在黑牦牛帐篷里的,后来在河对岸有了固定的家。现在这个,是他们第三代新家,前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来的。这个家有一个独立的院子,几间平房。一家五口非常喜欢,这几年陆续添置家具,按照自己的爱好装修得漂漂亮亮。

  夏西朋措的儿子,25岁藏族小伙多杰扎西的汉语很好,他告诉我们,父母和妹妹一直住在牧区,养着120多头牦牛;弟弟在兰州上大学;多杰扎西住在县城,但也经常回来帮忙放牧。

  治多县城至索加乡如今通了柏油路,往返方便了许多。“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个路,去乡里只能骑马。”多杰扎西说,“去上学要五六个小时,平时只能住在学校,周末回家,遇上天气不好的时候,就不能走了。”现在,他们家有一辆汽车和一台摩托车,去乡里一会儿就到。

  索加乡始建于1963年,1967年正式定名为“索加”,在藏语里的含义是“新的乡镇”。随着时代的发展,索加的面貌越来越新,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图为潮新闻记者采访夏西朋措一家。潮新闻记者 施涵予 摄

  一户一岗,守护家乡生态环境

  除了放牧,夏西朋措还有另一个工作——生态管护员。

  三江源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整,有着优良的生态保护事业传统。人人都知道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为了守护可可西里而牺牲的故事,“可可西里坚守精神”在此诞生。

  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这是我国首批、中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索加乡施行“一户一岗”制,全乡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管护员,定期进行集中巡护。

  就这样,夏西朋措一遍又一遍走过美丽的草原、湖泊和湿地,观察野生动物,捡拾周边垃圾,认真做好生态监测记录。有一回,他遇到一只受伤的藏野驴,当即运用培训过的救助知识,给它打了麻药,送去救治。这是他在担任生态管护员期间,最高兴的事情之一。

  “生态管护员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载体和抓手。”索加乡党委书记东周巴丁告诉我们,可可西里曾经盗猎行为严重,几十万只藏羚羊一度锐减至不到2万,而在多方努力下,如今藏羚羊数量已经恢复到了十几万只了。“我们作为长江源头,会担负起源头责任,肩负起源头担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早已扎根在牧民们心中。

  图为潮新闻记者采访索加乡党委书记东周巴丁。青海日报记者 洪玉杰 摄

  草原辽阔,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客厅的柜子上,摆放着一个漂亮的大奖杯。多杰扎西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是县里篮球比赛,我们队赢的奖。”

  高原人民热爱体育,治多县每年都会举办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全民体育活动,还有许多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藏式举重、牛鞍舔酸奶、翻油桶等。 

  最重要最热闹的活动,莫过于每年的牦牛节。每年八月,全县以及附近的牧民都会牵着自家的牦牛聚到一起,评比谁家的牦牛个头最大、身体最好,选出优良种公畜,部分牦牛还会参与竞拍。牦牛节持续三四天,大家一同唱歌、跳舞,庆祝难得的相聚。

  牧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里建起了书屋,可以免费借阅书籍,还配备了方便查询和阅读电子阅览屏;治多县推出了“线上图书馆”,每周推荐好书,即使住所较为偏远的牧民,也可以联网在手机上读书。牧区生活早已不再封闭。

  今年国庆假期,多杰扎西和朋友们约好一起去长江源头旅行。尽管住在源头地区,但小时候因为交通不便无法前往。大约六、七年前路修好后,他们能够结伴自驾去看江源了。

  “我非常爱这个牧区,爱这个草原,爱这些动物。”多杰扎西并没有离开家乡的打算,“我希望一直住在这里。”

  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牦牛群。潮新闻记者 施涵予 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责任编辑: 吴珂珺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