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宣布密钥再次延期,将延长上映至12月1日。
一部电影的价值,远不止影院里的几个小时。
不久前,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官宣“出海”:将于11月6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上映,11月7日在北美上映。截至目前,这部电影总票房已超17亿元,成为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冠军。
票房成绩亮眼的同时,《浪浪山小妖怪》还拓展了“非票”收入,将影响力拓展至衍生品、旅游等诸多领域,构建了“电影+”的经济新生态。如今影片授权营销合作带动的终端商品销售总额已超22亿元。到年末,其整体消费终端的销售金额预计将突破25亿元。

一部电影,从银幕火到线下,“浪浪山”是如何做到的?还要从“情感”说起。
01
情感,是可以带走的
走进北京的一家文创杂货集合店九木杂物社,《浪浪山小妖怪》的周边产品陈列在货架的显眼位置。
毛绒公仔、挂件、帆布包、冰箱贴、文具……“浪浪山”IP衍生品琳琅满目,价格从几元到百余元不等,不少消费者是专程为它们而来。

“尤其是影院周边的门店,进店客流同比增长明显。”九木杂物社相关负责人透露。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提前。
该负责人表示,早在电影上映前,品牌就判断其水墨风格、情感内核与自身受众高度契合,于是在电影上映前便与IP方达成了合作,“电影上映当日,我们的联名产品同步在全国门店上架。随着票房一路走高,衍生品销量也持续攀升,特别是毛绒公仔和文具类产品很受欢迎,部分款式甚至供不应求。”
据了解,《浪浪山小妖怪》在创作阶段就同步策划IP的全维度开发。《浪浪山小妖怪》总制片人、策划李早表示,电影的初期就展开了“电影+”方面的探索和布局,“比如IP孵化团队深入研究电影内容、角色、台词等,设计团队基于电影内容去做更多数字资产的开发和视觉图库的打造,商务团队则积极与品牌沟通,为内容与市场架起桥梁。”
这种“创作即布局”的模式,确保了电影上映时所有设计产品同步面世,实现了情感热度与商业转化的无缝衔接。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IP与超40家知名品牌联手,打造了从毛绒潮玩到家居百货等超过800款衍生品。影片上映首日,仅上海联合电影院线周边衍生品销售额就超过700万元。

一位在店里选购的年轻消费者说:“从几块钱的文具到一百多元的毛绒公仔,选择多到挑花眼。我最后买了一个‘我想离开浪浪山’的冰箱贴和一个毛绒小猪怪,既能日常用,也算为这份喜欢‘续个费’。”
产品不只在“量”,更在“心”。
仔细看,冰箱贴上印着“无名之辈也是英雄”等引发观众共鸣的话语;爱哭的猩猩怪挂件上,有蓝色的泪痕设计;帆布包上“我想要活成我喜欢的样子”的宣言,更是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九木杂物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团队特别注重还原电影中的经典场景与角色特征,“我们力求在实用功能之外,更承载情感。”
当观众走出影院,情感并未散场。一个毛绒公仔、一枚冰箱贴、一句台词标签……这些看似轻巧的物件,成为观众与电影之间的情感纽带。
从“观影”到“购影”,从“看完”到“带走”,消费行为的背后,是情感的落地。
02
情感,是可以延续的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落幕,小妖怪们未能言说的名字,成了很多人心头的“意难平”。当孙悟空的“四根毫毛”出现,小妖怪们的命运是否出现转机?

银幕的故事已然结束,但技术的赋能,让情感得以在另一个维度延续。基于电影内容打造的沉浸式XR体验项目《浪浪山小妖怪:妖你同行》,从9月20日起陆续落地全国24个省市超60家门店,超7000人次体验。
在这里,电影的“续集”不再由编剧执笔,而是交到了每一位消费者手中。
在北京798园区的超维视界虚拟影院里,消费者戴上XR头显设备,可以进入“浪浪山”的虚拟空间,化身小猪妖、猩猩怪、蛤蟆精、黄鼠狼精中的一员,与黄眉怪对决,弥补电影中的“意难平”。

“黄眉怪就在我面前,太真实了!腾云驾雾的感觉特别震撼!”刚看完电影就赶来体验的王女士难掩兴奋。初中生徐同学则玩得很兴奋,“我好像进到电影里了!找钥匙、开山门、用金箍棒斩小怪……这简直圆了我的‘齐天大圣’梦!”
现场还有很多人组队参加,许女士和朋友四人组成“小妖战队”,她感叹道:“合作打怪,默契十足,体验感拉满!”手持“一口锅”作为武器的李先生则对视觉效果赞叹不已,“那种沉浸感太强了,好像一步跨进了水墨画里。”

《浪浪山小妖怪》总制片人、策划李早表示:“我们希望电影作品不只停留在银幕上,更要走进观众的生活,成为他们可感知、可体验、可分享的文化体验,这是电影IP在新时代保持生命力的核心。”
该项目以电影结尾留有悬念的“四根毫毛”为线索展开,让观众将观影中产生的情感在XR体验中延续。而对未曾观影的用户来说,XR体验也可能成为他们走进影院的起点。
电影不止于“看”,更在于“体验”。
上影集团还通过主题影院、餐饮娱乐、联名展览等多种形式,为观众提供多元的电影体验场景。8月2日全国公映当天,在全国首家动漫主题影院推出的“嘻游日”主题活动,实现了全时段、全场域放映同一电影。
国庆期间,上影旗下联合院线在6个城市的14家影院策划了《浪浪山小妖怪》“山外不散”特典场,让观众解锁独家彩蛋和限定周边,不断加强电影IP与观众深层次的情感互动。
此外,《浪浪山小妖怪》还在北京、上海、深圳等6大城市落地3场展陈及7场快闪活动,累计吸引客流超30万人次,带动商场消费平均增长10%至15%。
03
情感,是可以“抵达”的
当电影照进现实,“为一部电影,赴一座城”成了观众用脚步写下的续集。
《浪浪山小妖怪》与山西省文旅厅合作的“浪浪山小妖怪山西游记”主题活动,将影片中的取景地——大同善化寺、太原晋祠水镜台、碛口古镇等,转化为一座座可抵达的“浪浪山”。

△上图为电影画面,下图为太原晋祠水镜台
这场银幕与现实的联动,迅速点燃了消费者的出行热情。数据显示,今年暑假,永安寺、晋祠水镜台等电影取景地在旅游平台的搜索量上涨380%,大同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40%。
数字背后,是电影情感辐射力的实体化,也是“情绪消费”最直接的体现。
游客的“浪浪山”之旅,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抵达”。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善化寺前表示:“站在小妖怪们站过的地方,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那种感觉非常奇妙。”
这也反映出不少观众对电影体验的深层需求:不再满足于观看故事,而是选择“走进”故事。
《浪浪山小妖怪》并非孤例。近年来,从《长安三万里》带火西安唐诗路线,到《长安的荔枝》热映期间南方多省推出“荔枝游”,再到《刺杀小说家2》让众人目光再次聚焦山城重庆……优质电影内容,正成为推动文旅消费的强劲引擎。
《浪浪山小妖怪》总制片人、策划李早表示,“电影+”可以涉及多个维度,帮助我们拓展受众圈层,从影迷走向更广泛的群体;同时也能拉动不同领域的消费热情,延续IP生命力,使创作走入良性闭环。

“浪浪山”为国产IP的多元化开发提供了一份值得深入剖析的样本:未来的IP竞争,不仅是故事与制作的竞争,更是情感挖掘与消费场景构建能力的竞争。
电影的意义,早已超越银幕的局限,正以更细腻的触角,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