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2%只是一次,下一步升值还没考虑。”三年来一直参与汇改政策讨论的金融学家李扬昨日在中国社科院首次阐述了汇改的来龙去脉。
曾是上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李扬表示,人民币之所以一次性升值2%,这次内部考虑就是这个幅度能使得国际收支大致平衡。他表示此前货币当局一直想找好时机,“反复讨论、虚虚实实”。
近期,人民币将升值1%的传言尘嚣海外市场,并引来一番炒作,一年期人民币NDF汇价上周五显著上升至7.82对1美元,现货人民币汇价则连续第4日上升,收报8.0965,再创汇改后新高。
李扬认为,人民币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后,货币错配才是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挑战,是改革“下一步”的核心。
所谓货币错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政府、企业、银行或家庭)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时,由于其货物和资本流动使用了不同的货币来计值,因而在货币汇率变化时,其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支出受到的影响。
李扬表示,简单的计算显示:我国目前存在一定货币错配情况。截至2004年底,我国居民持有的外币资产(约9000亿美元)占M2的比重已达27%,如果再考虑到2004年底我国外债余额已高达2285.96亿美元的现实,这一挑战不容回避。
“升值一次就已经使我国总体外币资产缩水,因为我国是外币资产大于负债的国家。”李扬进一步阐明了银行面临的货币错配风险,“数据显示,升值2%后,5家上市银行净利润下降1.07%,每股收益下降0.4分。”他表示银行尤其要提高管理汇率风险水平,比如招商银行在汇改后把外币资产全部换成港币一次性规避风险,不失为一种方法,
李扬认为,货币错配是发展中国家实行汇率改革的最主要障碍。因此,通过多方面的制度改革来创造有利于管理货币错配风险的制度体系,应当成为我们下一步的主要任务,
在这一制度体系中,李扬表示首先应继续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水平,一是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重要保证。二是较高水平的国际储备,可以保证政府有能力接手私人部门的货币错配(这种必要性可能会长期存在)。其次是加强针对货币错配的审慎性监管,密切监控各层次经济主体(企业、部门、银行、国家)的货币错配状况,是控制货币错配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各层次经济主体中,加强对银行体系的货币错配监管是关键,银行货币错配风险一旦失控,可能导致的危害要大得多。加强监管有助于银行体系消除货币错配的不适当累积,避免银行信贷规模顺周期地大起大落,最终必将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
此外李扬认为应加强针对货币错配的资本项目管制,这有助于当局了解并控制货币错配风险。一方面,资本项目管制是加强外债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汇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另一方面,通过针对性的安排,资本项目管制可以限制因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带来的“过度”国际借贷和国际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