⒊重点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七项主要任务,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提出这个任务的重要背景就是我们的国情背景,我把它概括为“一国两制”,即城市和农村两种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导致了我们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中央所提出来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从发展战略来看,我们要从原来的分割发展、对峙发展、二元发展变成了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一元比较。从发展重点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在于:如何释放4亿多农村劳动力的生产力,扩大近8亿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是中国最大的难题,也是中国最大的发展任务,解放农村生产力将是最大的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用现代要素或者是现代化因素,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农村,使其变成现代农业、现代农村,这将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农村社会的千年大剧变。建设新农村,改变8亿多农村人口,是人类从来未有的革命,也是中国的创新之路。
新农村“新”在何处?中央五中全会提出了24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
建立新农村,我认为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就是用“三公”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第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少取多予”到“多予少取”;第二,要建立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第三,要建立农村公共投资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时,要鼓励农村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建立新农村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逐步从“一国两制”到“一国一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尽快从“一省两制”到“一省一制”,从“一市两制”到“一市一制”。从而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基本社会权利,扩大发展机会,提高发展能力,分享发展成果。
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我相信很快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出现一个新农村运动了。但是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建立新农村要强调: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发挥农民作用、农民得到实惠、代表农民利益。并且我们要意识到建立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同时提倡多元化,鼓励农民创新、基层创新、地方创新。
⒋体会
在前面我提到过,《建议》表明中国更加富有自信心地去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那么如何创新发展模式?我想公报已经明确提出来,第一,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第二,转变发展观念。我的理解就是从过去GDP挂帅的旧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以中国十几亿人口为本、共同富裕的新发展观。同时我认为,创新发展模式,既要学习借鉴他国、他地的模式,又不要照搬他国、他地的模式,因此每一个地区都要研究具体的区情、市情来做,要创新自己的模式,开拓自己的方法,既要发挥比较优势,又要创造竞争优势,既要扩大发展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减少发展成本。此外,各地要和自己发展的起点比,和自己的发展历史记录比,不要和别人比,否则的话我们中西部的地区到了沿海地区是越看越丧气,而和自己比,就会越来越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对于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我有几个体会。第一个体会就是“实践出真知”,也就是在过去五年,我们共产党先提出来全面建设小康这样一个宏大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社会理念,这就是我们的真知,这就是全党、全国、全民最大的学习收获,我把它称之为“无形财富”,也是“精神财富”,也就是从物质变精神。
第二个体会,就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十一五”规划,就是把过去我们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物质变成了精神,一旦制定了“十一五”规划,给我们提供了蓝图,我们就有可能将这个精神再变成物质。
第三个体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预示着13亿人为主体的中国,不是1990年的11亿中国人,也不是1978年9.6亿的中国人,而是现在的13亿人口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全面改革、全面创新、全面开放的阶段,这意味着中国进入全面发展,全面崛起的新时代,这就是我最重要的结论,也是最重要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