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承办、美国密苏里·圣路易斯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六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论坛”日前在京召开。论坛以“‘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与任务”为主题,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贸外资政策等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与会专家肯定了中国“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并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前景进行预测,认为中国经济在面临着有利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利的或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但总体上讲,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继续采取“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既要防止过热反弹,也要防止经济下滑。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货币信贷结构,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用好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引导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减少排污等方面的结构引导优化增长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政策要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有专家认为,“十一五”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仍将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不会低于20%;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并将提高到100%以上的水平;年均吸收外资不会低于600亿美元,但外资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上升,中部地区和西部中心地区利用外资的比重也将上升。因此,需要在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重视内需和外需的均衡发展,将进口置于与出口同等重要的地位,取消外资优惠政策并加强外资监管。
有专家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也将更加严峻。随着出口数量的扩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数量将越来越多,产品也日趋高级化;随着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投资摩擦问题也将进一步突出。因此,中国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等方面的调整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这些摩擦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来逐步解决。
与会专家在此次论坛上达成共识:在“十一五”时期,要正确看待GDP的增长、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投资消费比例的合理化,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顺利完成,让百姓都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