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可否就普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做个客观分析。负责人: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对普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一是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财务制度很不健全,他们在填报普查表时又往往心存疑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瞒报倾向;二是对个体经营户的调查方法,有些地方是采用全面调查,有些地方是抽样调查,个别地方可能还存在随意编造个体经营户,虚报其经营收入的行为;三是有些产业活动单位与法人单位不在同一地方,可能还存在重复登记的现象;四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偶尔出现技术性错误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是,这些问题一旦发现,就及时坚决地作了处理和纠正。此类问题虽然在世界各国的统计工作中都会出现,但我们还是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在今后的统计工作中做得更好。
记者:回过头来看,您认为这次全国经济普查都有一些什么特点?
负责人:对这次经济普查我们总结了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充分发挥了我国政府的行政动员能力;二是这次普查的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三是借鉴国际经验,设计了一个比较好的普查方案。今年7月下旬,由联合国统计司在北京召开的“经济普查国际研讨会”,对我们的普查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四是坚持依法开展普查,这次经济普查不仅是依法行政的重大实践,也是一次极为广泛而深刻的普法教育活动,增强了各方面的法制观念;五是各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合作。在整个普查过程中各有关部门始终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特别是单独组织实施本系统经济普查工作的七个部门,都能够按照全国的统一要求完成任务;六是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数据的录入、审核、汇总、传输和存储,全部使用计算机,实现了电子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经济普查的主要成果
记者:那么,通过这次经济普查,我们都掌握了一些什么信息呢?
负责人:通过这次经济普查,一是进一步摸清了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家底”,全面掌握了反映国情国力的大量基础信息。如: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名称、地址、邮编、电话、行业类别、登记注册类型、隶属关系等;单位从业人员(包括性别、学历、职称和技术等级构成等)和资产、负债、实收资本等;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40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1000多种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及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二是初步建立了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并会同工商、税务、民政和机构编制等部门联合建立了《全国基本单位名录维护更新制度》。目前,这次经济普查的所有基层原始数据,都已进入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普查数据库,而且各种子项都有统一代码,检索查询非常方便,不仅可以进行全国数据汇总,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加工出按地区、按行业、按规模和按所有制形式等分组的各种数据。内容极其翔实而丰富,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社会财富。
记者:据了解,国家统计局按照国际惯例,利用这次经济普查资料,对我国2004年的GDP总量和三次产业结构重新进行了核算,请您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并能说明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负责人:根据国际惯例,国家统计局利用这次经济普查资料初步测算,我国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多出2.3万亿元,增加16.8%。其中,第一产业因不在这次普查范围之内,仍采用年报核算数,其增加值为2095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1%,比2004年快报核算数所占比重的15.2%降低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904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加151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52.9%降为46.2%,降低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01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加2129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8.8个百分点。在GDP总量多出的2.3万亿元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13万亿元,占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