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柔文化驰骋天下
从近年的中国外交实践看,中国已越来越重视对软力量的建设及其对外展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交战略变化。
作为一位资深外交官,徐波先生自1986年进入外交界后,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外交活动,并长期致力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民之间的交流,是中法文化年活动的组织者和见证者之一。他认为,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已显得越发重要。
记者:作为一位职业外交官,您觉得这两年(尤其是今年)我国外交凸现了哪些新的特色?
徐波:我认为,今年中国外交又是一个丰收年,可圈可点。在“韬光养晦”的同时,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一面更为突出,表现了娴熟的外交技巧,成为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的一大亮点。
周边外交活跃。在“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总体格局中,中国周边外交的顺利开展,不仅有利于谋求到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也有利于亚洲的整体崛起;与此同时,元首外交频繁,中美关系深入稳定发展。我国领导人利用出访来访和出席国际会议,足迹遍及世界30多个国家,为中国外交史之罕见,并通过中美、中欧、中俄一系列元首外交,深化了大国间战略合作。
需要补充的是,今年在大国互动中,各方力量续有消涨,美虽将长期保持其一超地位,但伊战久拖不决,使其世界领导地位明显减弱。在过去的一年中,大国关系更为复杂,相互合作、竞争、抗衡的一面都在增强,与此同时,对我外交的借重也进一步加强。
另外,多边外交成为大舞台,中国外交维权意识突出。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断加快,我越来越主动参与多边外交和国际体系的制定,在联合国维和、军控、反恐、发展、人权、司法、环境、禽流感、跨国犯罪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为捍卫国家利益,在中美、中欧纺织品出口争端和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中国外交态度坚决。这些“有所作为”的中国外交举动,给即将过去的2005年国际关系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我认为,中国外交充满活力,大气,为世界塑造了一个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同时,又展现了我国坦诚、负责、务实、开放和仗义执言的外交风范。因此,2005年又是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望明显提高的一年。
记者:您之前从事了中法文化年的组织协调策划工作,对跨文化的公共外交有着切身感受,您是否能举例说明一下这种软性的外交方式的优势所在?
徐波:您讲的软性的外交方式就是外交界通常讲的“软实力”。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他认为,较之于一国军事和经济的“硬实力”,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和政治制度的“软实力”对一国之国际地位和兴旺长久必不可缺。根据国际政治学界通常的定义,文化又是软力量中的主要参数。
是的,中法文化年非常成功,通过文化交流,中法文化越来越被两国人民所接受,从而使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和相爱。如今,中文在法国已超过日文,成为法国大中学校的主要外语。法国人对中国越感兴趣,中法两国关系就越会深入发展。温总理刚刚结束对法国的访问,签署了不少协议,其中就有邀请400名法国青年访华一条。
法国人为什么要加强与我们的交流?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国不仅在法国,在全世界都是个热门话题。当然,人家关心你,是因为你经济发展快,为世界创造了1.4万亿美元的贸易。最新统计还表明,2004年我国GDP总值接近2万亿美元,经济实力直逼世界第六强。这么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高达70%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必然要求中国外交要娴熟地应对包括贸易摩擦、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等各种国际问题,否则,那些别有用心的“中国威胁论”制造者就可以信口雌黄。
至于软性的外交方式的优势,那就是“以柔克刚”。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硬软两种力量所组成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软实力”已越发显得重要。通过文化外交让人了解你,对你的发展放心,最终支持和参与你的发展,就是“以柔克刚”之奥妙。
事实上,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并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听说明年我们还要与俄罗斯、意大利举办文化年。我真心希望通过组织更多的文化年活动,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缩短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记者:在您目前所从事的上海世博局的国际协调工作中,有没有感受到中国外交战略和实践的变化?
徐波: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比较大,要知道,我只是在世博局做一些具体的外事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将是我国展示软力量的最好时机。从近年的中国外交实践看,中国已越来越重视对软力量的建设及其对外展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交战略变化。
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说过,“大时代需要大外交”,这个大外交就是包括经济、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今年印度洋海啸惨剧刚过,我国立即参与这个“世纪大救援”活动,在第一时间向受难国家提供援助。因此,当CNN等主流媒体聚焦中国人道主义救援活动时,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还有最近针对松花江污染事件,及时实事求是地通报俄罗斯,开展“环境外交”。这就是公共外交,它是一国在国际舞台的形象塑造,英语叫“Image building”。
我们世博会也是“Image building”工程,我们期待着届时有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参展和接待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我想,当今世界恐怕已没有第二个如此规模的国际交流平台了。谈到世博会的形象塑造功能,这让我回想起今年的爱知世博会。虽然由于日本领导人顽固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连续滑坡,但通过世博会,两国人民的交流得到了加强。日本爱知世博会接待2200万观众,中国馆就接待了三分之一。王毅大使对我们说,爱知和上海世博会是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交流的理想平台。因此,无论是对中日双边关系,还是国际社会,公共外交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形象塑造,让人理解你并接受你的主张。这是外交中的一个很高层次。布热津斯基甚至认为“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或)文化层面”。我们都知道,美国打赢了伊战,推翻了萨达姆政权,显示其强大的硬力量,但3年过去,它没有得到阿拉伯国家,甚至伊拉克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这就是公共外交的失败。
作为炎黄子孙,中国文化事实上已使我们成为软力量的资源大国。温总理在向法国综合理工大学学生演讲时,提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重要思想,指出“和”,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中国人民以慷慨、友善、热爱和平彪炳史册。回顾近年来的外交,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朝核危机、印度洋海啸以及禽流感、国际反恐斗争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外交体现的“双赢”、“共赢”、“多赢”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目前,我国正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就是要建立“和谐世界”,我由衷感到,上海世博又将是中国外交构架“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