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能走多远
家住中关村的刘大姐在报纸上看了关于上地医院的报道后,便决定来这里拔牙,“今天拔牙花了40多,确实不贵”,王大姐捂着腮帮子说,“也就是过来看看小病,大病还要去大医院看,这地方这么便宜,估计看大病不行”。
王玲院长表示,上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取决于海淀区医疗资源的调配。“海淀区有18家三级医院,调配各科专家支援绝对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就是靠海淀医院和海淀妇幼两家30名骨干在支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则对此表示担忧。“短期内在政府的协调下,专家支援还可以,但长期肯定不行。我们请协和医院的专家来讲课,专家都不来,人家一个号200块钱,一下午能挣多少钱?而我们能给专家多少钱?”
专家会不会支持,专家能支持多久,对于上地医院来说,恐怕都是未知数。
至于有媒体质疑上地医院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王玲院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设备都是从海淀医院和海淀妇幼“挤”出来的,都是新买的。而据《中国经济周刊》观察,挂号处和B超室的相关设备,看上去很明显是“挤出来的”,看不出是“新买的”。
王效俊医生认为,平价医院能否生存下去,最关键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到底有多大。“病人来了,不管有钱没钱,不管钱多钱少,先治了,可以。但这笔亏空怎么办?运行一年后,亏空能有多大?政府到底能补多少?政府能否很快补上?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再者,平价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平价到底包括哪些花费?这些对于海淀区和上地医院来说,恐怕也说不清楚。
《中国经济周刊》发现,到上地医院就诊的除了外来务工人员,还有退休职工、私营企业主、上地的IT白领等等;从地域上看,北京各区县的都有。“就诊人员成分复杂,如果我们一视同仁,普遍实行低价,不太现实,对海淀其他的医院也不公平。”
让王效俊医生困惑的还有绩效工资的评定办法,上地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医护人员的收入和处方金额脱钩,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每个人的收入根据工作成绩灵活调配。
至于绩效如何评定,王玲院长的解释是根据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成效等因素评定。
王效俊则认为,院里的医务人员都很关注绩效的评定办法,但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据了解,王效俊目前处在三个月的试用期阶段,每月工资1200元。吸引他的是成就感,“耳鼻喉科就是在我手里做起来的”。
王效俊说,对于自己转正后的收入,大部分医生应该都有一个底线,因为“海淀医院的普通大夫月收入是三四千,海淀妇幼要高一些,如果将来我们的收入差不多就没问题。”如果低于这个底线,要么会造成人员流失,要么会出现医生私下里开大处方赚钱,“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但也不能因为天职而饿死”。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平价医院能否存活,关键在于国家是否全额支持,否则,肯定倒闭,“平价医院很可能又是一个秀。”
采访临近结束,一位孕妇在一楼的B超室门口坐着,稍微有些不安,B超室的门大开着,里面空无一人。这位孕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医生去接急诊了,半天还没回来。
走在卫生部前面
不管平价医院今天有哪些不足,明天能否继续,海淀区确实在做一个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的尝试,卫生部确实又给了大家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希望,部分老百姓也确实有了一次平价看病的初体验。
据北京市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副主任于小千介绍,海淀区政府一直在考虑如何减小贫富差距、兼顾公平,惠民医院的成立就是海淀区为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覆盖性做出的重要决策。目前,仅依靠社会保障体系无法解决众多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尚不够宽,许多人一时难以进入。因此,建立像上地医院这样收费低廉的医院非常必要。
于小千副主任表示,上地医院是海淀区的第一家惠民医院,属于个体尝试,政府将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目前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正在筹措资源,改建西站附近的羊坊店医院,2006年底之前,这里将针对海淀南部的老市区平民,开诊第二家惠民医院;未来,还将在半山区的海淀北路一带,再建一所惠民医院,以满足农村贫困人群基本看病、治病需求。
在刚刚落幕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表示,北京的试点平价医院首先应解决流动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目前北京市除已开诊3周的上地医院外,还没有出现其他平价医院。北京卫生局正在调研并着手制定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布局规划。
对此,金大鹏表示,非盈利性医疗机构要保证社会公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但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支撑,还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但非盈利性医疗机构要维持运行公益性,需要政府统一的管理规范。
据上地医院有关人士透露,卫生部在1月7日首次提出平价医院概念之前,曾专门派人来调取了上地医院的相关资料,“作为北京市经济实力雄厚的一个区,海淀区有开办平价惠民医院的实力。我们走在了卫生部的前面。”
沪、粤、浙:民营医院在“平价”中游走
事实上,除了北京的上地医院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省市也走在了卫生部的“指示”前面,《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中了解到,其它地区也早已有不少“平价医院”试点。
不过,对于经济发达的沪、粤、浙三大地区而言,公立的平价医院的缺位,民营医院的“平价”崛起让人或多或少感觉有点意外。
上海:“平价医院”两极分化
“上海市只有民营医院有‘平价’,而且,300多家民营(医院)中只有我们海江医院1家是平价医院。”1月16日,打出平价大旗的海江医院办公室主任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上海公立医院中暂时还没有平价医院。”
为了验证该说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公立平价医院”,均无法得到“试点”和“推广”的平价医院名称。
“上海市公立医院没有对外称‘平价’医院;但是,从法理上讲,公立(医院)就是非赢利性公益医院,也就是所谓的‘平价医院’。”1月16日,上海市卫生局宣传处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这位人士还补充说,“平价医院”是新生事物,对于上海市医院系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了解适应的过程。
“平价,对于看病的人的确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我们打出平价旗帜后,来就医的人数明显增多了。”海江医院徐主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平价对老百姓肯定是有益处的,‘让利于民’,别人看一个病人赚1元,我们就赚2角,别人赚2角,我们就赚几分,这叫‘薄利多销’。”
“平价,是一个新概念,事实上,很多打平价旗号的医院并不平价;而且,据我们了解,很多平价医院在操作过程中,严重违反相关规定。”声称非正式接受采访的上海市卫生局一位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此间媒体报道,申城一家民营医院在媒体上大做广告,称“要创建上海首家平价眼科医院”。记者以“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双眼不适”为由,来到上海市古北路上的这家民营医院。导医小姐简单询问了“病情”,很快帮着挂完号。在被带到诊治医生办公室之前,一名护士不由分说把记者拉到大厅的一角做了视力检查,也没问“是否戴隐形眼镜”“需不需要摘下来再测”之类。
在接下来的整个诊治过程中,医生丝毫没有提及视力高低的情况。而在最后的付费清单上,却有“视力检查1次1元”这一项。从头至尾,医生没有要求“患者”做视力检查,而是积极推荐指定地方的眼镜店。
1月15日,星期天,《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海江医院,正在值班的施承中院长用“微利”概括了海江医院一年的业绩,“打出平价的招牌并不代表医院会亏本;如果不出现意外,医院在最高限价后,依旧有15%的利润空间。”
这位海军出身的秘尿科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微利是医院的必然趋势,2005年12月20,我们医院可以接纳医保患者,下一步,我们在坚持平价的同时,积极向社区推进服务,让更多的人享受平价治疗。”
“药房透明,药价也透明,比全市公立医院要便宜多了,所以,一打出平价大旗,看病的人明显增多了,就连浦东、闵行的患者也来我们医院就疹。”海江医院的蒋医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至于平价是什么?施承中院长对《中国经济周刊》笑答:“这个概念其实很模糊,我所理解的平价,就是便宜。”
“我们也有‘亏本’的时候,如有的病人出现并发症感染,但是,医疗本身就存在风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会‘一包到底’,绝不食言。”施承中院长告诉记者:“单病种限价是从2005年8月尝试推出的,一开始,我们对能不能坚持也心中没有底。现在已经有100多名患者接受了单病种限价,总体上医院也是赢利的。
随着媒体对“平价医院”的报道增多,地方政府也对平价医院更为关注。1月14日,上海市政协讨论会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左焕琛表示,“平价医院”的立意很好,但是提法值得商榷,这会让老百姓误以为以前的医院都是高价医院;可以叫做“慈善医院”、“平民医院”之类,要有一些让低收入者看得起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