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北京市中关村附近,一个三面透风的墙角下蜷缩着7个流浪乞讨人员。
“救助站有饭吃,有地方住,现在天气这么冷,跟我们回救助站吧。”北京市海淀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冯鑫这样劝他们。
这7个人都拒绝跟冯鑫走。
“去了那儿还是会把我们送回原籍,靠大伙捐款帮助我们,如果收不上捐款,我们照样挨饿……”其中的一个乞讨人员解释。
“救助站作为慈善机构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是,有些地方的救助站每年得到的政府拨款仅有1万元,主要靠动员公众捐款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即便是愿意奉献爱心的人,也大多被动地等待募捐通知。”北京市某救助管理站站长告诉记者。
“政府组织的突击性募捐活动代替了公众主动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慈善总会透露,目前,全国私人捐赠不足10亿元。
救助资金存在缺口
春节前,记者走访了北京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红十字会等一些慈善机构,发现这些地方的救助资金缺口比较大。
“我们现在的救助资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拨款,刚刚能够维持运转。也有个别企业、个人捐助的情况,但不是很多。”北京某儿童福利院的负责人介绍说。
北京市海淀区救助管理站同样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如果遇上患有大病的求救者更是为难。
该救助站站长刘长林告诉记者:“一位女博士患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整天流浪街头。进站后,她几天不吃不喝,一天到晚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我们不得不把她送到医院,4个月里就花了近3万元的医疗费。要知道,我们站全年的专项医疗费不过是40万元!”
2005年,海淀区救助管理站的全部开销大约200万元左右。除了业务经费外,这些钱主要都用在救助上。
“对于站内日常开支和治疗被救助者突发疾病而言,200万元应该差不多,。然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治疗,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刘长林说。
尽管慢性病不属于救助范围,还是有一些求助者来到救助站要求提供治疗。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救助站总是进退两难。“都救的话没那么多钱,不救的话可能对方不理解。”冯鑫说。
杨小芹是来自河北的一位受助者,每天到街头乞讨,希望能够讨到钱去治疗在事故中受伤的左脚。如今,他的伤脚肿胀得非常厉害,脚面上的窟窿清晰可见。
杨小芹无奈地说:“我最愁的不是吃住而是治伤,如果不治,轻则残废重则丧命。没钱看病,不乞讨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