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难:中国人以极快的速度实现了家庭汽车梦想,道路拥堵导致“行路难”,油价上涨导致“行车贵”已成了不少人的烦恼;
上学难:名校、好校“择校费”宛如一把一把利剑悬于许多家长头上;
买房难:虽然十多年前还曾十分紧张的住房问题已得到普遍缓解,但不断上涨的房价,使成千上万老百姓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落空;
看病难:医疗机构借改革创收逐利,则在人们对健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的今天,令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因“太贵”而不敢看病;
就业难:据专家介绍,从宏观数据看就业紧张局面确实有所缓和,但工作岗位仍是最稀缺的资源,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攀升,GDP增长带动就业人数减少,失业者众与局部“民工荒”并存正在使解决就业难题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缺乏工作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年轻人构成的“新失业人群”,已成为就业工作新的难点;
脱贫难:当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之时,中国贫困人口数量至今没有明显和快速的降低,农村还有7500万贫困人口,因灾、因病、因学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现象更加突出。
“十一五”待破之“难”
“十一五”将是中国的一个新起点。在确立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大思路下,中国改革发展将面临的主要难点是什么,已成为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十一五”期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主要仍然是城乡差距,不同收入群体的差距,“上学难、看病难”等群众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还有安全生产的问题,就业问题,政府自身建设的问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经济体制和机制还存在的一些深层次弊端的问题等等。
他说,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需要长期努力来解决。而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例如粮价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较高,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务农收入的影响等,值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一些专家认为,宏观地看,在“十一五”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不得不面对五大难点: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将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然资产损失最大的国家。这种状况显然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二是导致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投资体制改革滞后;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金融体制不健全;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土地资源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反映在: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人口发展态势仍很严峻;城乡贫困群体有扩大迹象。
四是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地区差别不仅体现在GDP增长上,也表现在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体方面,而且区域差距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相互交叉、重叠。
五是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也在日益积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已进入高发期并将持续相当时间,而我国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正日益加深,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等等。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研究室的有关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点,不仅在“十一五”期间会继续存在,还将在更长时期内存在。如何正确化解这些难点,需要像“十五”期间一样保持高度清醒,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善于发现和抓住主要矛盾,力求廓清迷雾、趋利避害;做到胸怀大局、着眼全局,用兼顾各种利益诉求的辩证思维,冷静分析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新老难题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