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技能”受宠并非主流
“灰色心理”难除值得关注
记者近日走访安徽省几家高校后发现,大学生为求职修炼“灰色技能”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并非是主流现象。
在采访中,一家工科类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告诉记者,该校目前已签约的1000多名学生中,只有1名学生反映在签约后用人单位一名负责人曾半调侃地问道:“酒量如何?”而值得注意的是,该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就是企业,而传说中对学生酒量方面有特别要求的大都是企业。
另外一家综合性高校的学生在应聘一个广告公司的职位时,也曾被问过“有无喝酒、唱歌之类的特长”,但也就是一语带过,随便问问而已。
据记者了解,没有一家正规用人单位把这些对“灰色技能”的招聘要求当真并写在纸面上。
记者采访中随机接触到10多名大学生,其中只有1人曾在上大二时看过一次《厚黑学》,但完全是业余时间的浏览,根本没有想到跟毕业求职挂起钩来。更多的学生只是听说过这本书,或是在校园书店里翻过,有几名学生甚至对什么是《厚黑学》一无所知。
此前,一些媒体称《厚黑学》在校园书店热销,而据记者了解,这本十多年前就开始出名的书可以算是一本“长销书”,一家校园书店一年可以卖个十来本,但从来也没有畅销过。
某高校的学生处处长向记者分析,现在随着几年的扩招,学校里的后勤服务都很发达,校园人气很旺,同学间的各种聚会很多,喝酒根本不需要专门练习。而学生中专门去练唱歌、跳舞的,更是寥寥无几。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近年来企业用人数量的激增,各高校毕业生在企业,特别是用人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大幅增加,的确有些企业希望招来的大学生能走上营销或管理岗位,有一个好酒量和基本的社交技巧,能应付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交场面,这也使得“有酒量”这样的要求开始浮出水面。但绝不能因此就简单判断追求“灰色技能”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主流。
一位多年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学生面对求职的“灰色心理”难以消除,才是真正值得重视的问题。“灰色心理”的具体表现有:对求职有畏难情绪,害怕面对用人单位;回避求职问题,消极等待别人帮助;认为还是要靠关系才能成功,不承认实力才是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不知道自己究竟最适合干什么,对前途感觉很迷茫;不知道用人单位最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学习没有明确目标等等。
在记者采访的数家高校中,都已将这批“灰色心理”难除的学生列为“就业困难群体”。某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告诉记者,高校学生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共同特征一般是家庭贫困、没有起码的自我推销资本;学习成绩和实际能力都很差,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性格十分内向,交际能力较差。每年到了四五月份,各学校依然没有签约的学生中,除了少数要考研或愿意非正规就业的学生外,都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
记者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了解到,将就业指导的工作重心从学校下移到院系,及早发现和诊断就业困难人群,并将对就业困难学生的指导列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职责中,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 (记者 黄勇 通讯员 钱宝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