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 张旭东、王宇)国家外汇管理部门5日证实,到今年2月份中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已取代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
相比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不足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到今天拥有“世界第一”的巨额储备,充分彰显了国力的增强。不过,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名称的背后,却折射出一系列微妙而复杂的信号,引人关注。
信号之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预料之中,我们早已关注这一变化!”对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银行一位负责人作了如此评说。
中国外汇储备在近年来持续高增的势头,早已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没有了悬念。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早在2005年7月份向全国人大财经委汇报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时,就有“中国外汇储备日后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的预言。
连续两年来,中国外汇储备以年均增2000亿美元的速度上涨,到2005年底总额达到8189亿美元,距离当时世界第一储备国的日本仅有几百亿美元之遥。到今年2月份,日本外汇储备总额相比1月份下降约16亿美元;而中国外汇储备继续高增,一举取代了日本持续了近80个月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的位置。
“中国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无非是个称呼而已,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国家信息中心学者徐宏源说:“而以近两年数据来看,中国外汇储备总额成为世界第一,早成业界共识。”
而单纯从数量级上比较中日两国外汇储备,也并没太大实际意义。吴晓灵在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国家外汇储备量的多少为好尚无一个科学的衡量方法,而国与国之间也无可比性。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外汇储备只有600多美元,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与新加坡等相比也相差很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已明确表示,“从人均尺度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高。”
信号之二:喜中有忧
增加外汇储备是一国积累财富,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是否值得特别高兴?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外汇储备增加,当然首先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日益活跃的表现,是中国实力的体现。”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认为,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对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防范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巨额外汇储备,表明我国已经彻底摆脱了目前仍在困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汇缺口。”商务部贸研院博士梅新育表示,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就能有效防范债务危机或投机性货币的攻击。
不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也带来了不少挑战。特别是自2004年我国实施宏观调控以来,国际上存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高增的外汇储备,给货币政策当局带来了不小的金融调控难度,一方面要应对存在通胀因素,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释放出基础货币,外汇占款急增。
而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个新的突出问题是,中国目前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日趋严峻。如果考虑到目前中国面临贸易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讲,第一外汇储备国的名分本身并不具备太多实际意义,倒是放大了中国贸易顺差的问题,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这容易给一些国家压制中国贸易提供口实。
此外,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额的经营收益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持续高增的外汇储备,无疑会给外汇储备投资经营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信号之三: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
外汇储备多虽然意味着国力的增强,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外汇储备构成不合理或增长超出适度区间,就不可避免地会降低资源使用效率、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不追求外汇储备的数量。而此前人民银行也表示,随着汇率改革,央行对外汇市场进行管理的角色将根据条件逐渐弱化,逐步减少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同时还将力促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这些信息意味着,中国并不以追求外汇储备数量为既定目标,而是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质量。
外汇储备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但这种实力实际上更主要地表现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对资源性初级产品的输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量取胜”,而非高效率的生产能力的体现。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高增长,正凸显出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之急,因而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另一方面,鉴于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较为充足,可加快外汇储备的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工作,把储备运用与支持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有效结合起来。
国家外汇管理局已明确表示,2006年将积极探索更加有效运用储备资产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继续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