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粗线条勾勒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外部因素。
一、美国金融强势压力
美国在财政赤字不断攀升、屡创新高,贸易收支严重失衡的危险情形下,为什么还能安享经济的持续繁荣?它凭借的是金融优势。金融作为一国经济核心,已成为与传统海权和陆权同样重要的战略要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丧失殆尽,而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2004年底,美国在全球GDP中的比重约为34%,但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为64%,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比重为66%。美国资本市场遥遥领先,占全球资本市场市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28%提高到2004年的52%,第二、三位的英国、日本分别只有10%与7%的份额。
历史上,美国曾利用“资产冻结”、“石油美元”牵制苏联;施压日元升值、限制日元国际化,遏制快速崛起的日本;破坏汇率机制与钳制欧元,应对欧洲一体化的冲击。
如今,用经贸“敲打中国”正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美国不断以贸易逆差与“操纵汇率”等为借口,制造一轮又一轮摩擦,力压中国超越入世承诺,加大金融业开放,力图使中国落入类似《广场协议》的陷阱。
二、经济问题政治化
人民币汇率、贸易增长、海外融投资、战略资源采购……这些与中国相关的经济问题正越来越频繁地被泛政治化,中资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风险增加,成本提高,竞争力受到影响。
由于中国尚缺乏应对国际经贸问题的足够经验,在经贸政策制定与实施时一旦考虑不够周详,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信奉“中国威胁论”者会顺势予以鼓吹,其杞人忧天式的言行给中国带来压力;政治意识形态与文明上的差异使得欧美国家的一些政客动不动就把中国作为其国内问题的“替罪羊”。
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即便按照国际惯例运行,也会因经济问题政治化而遭遇到许多市场准入障碍;一些海外并购则困难重重,融资也不断遭受挤压。
三、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美国财政、贸易“双赤字”超过警戒线并继续扩大,引发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黄金与期货石油等重要金融商品价格大幅震荡,金融风险持续积聚,而国际至今远没有形成相应的防范协调机制与驾驭能力。国际金融风险也会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途径向中国国内市场传递,对中国相关产业产生冲击。
一段时期以来,在入世过渡期将要结束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改革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是入世承诺的,积极兑现;很多入世没有承诺的,也在开放,而且还在加速推进。一些美国经济学家都对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开放速度感到吃惊。
金融领域如果过于开放,势必会暴露中国金融业的“软肋”,加剧中国金融脆弱性,给虎视眈眈的国际游资提供可乘之机。
四、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输入
全面入世后,中国将更深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并轨加快,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影响国内经济稳定运行的外生变量会越来越多。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要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输入。在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都存在高依存度的情形下,国际原材料与中间产品价格上涨,以及中国产品销售市场(或人为设置贸易障碍、或因经济景气缘故而导致的)需求降低,都会愈发影响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起伏,因此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从而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蔓延
随着众多制造行业竞争力的降低,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排外思想和孤立主义盛行,欧盟区域内“经济爱国主义”兴起。与此同时,世贸组织(WTO)体制下多边贸易谈判越发艰难。
自1995年WTO成立以来,国外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案件高达700多起。全球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而且还有迹象显示,针对中国的反补贴(影响更甚于反倾销)也在增加。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针对中国的贸易与市场保护已经由发达国家蔓延至与“中国制造”相竞争的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调查已占涉及中国此类调查总数的60%。
六、知识产权纠纷加剧
为了强化垄断优势,持续获取垄断利润,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知识产权,甚至视知识产权为“生命线”。
据统计,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4%,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于70%。
中国对外技术的高依存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对科技的高依赖,使得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转移上的摩擦更加突出。中国被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列入侵害知识产权国家的“黑名单”,受到重点“关照”。可以预期,因为知识产权而滋生的双边贸易摩擦将加剧。
七、国际资源争夺白热化
“资源决战”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为“已经开始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场接近白热化的大战争夺的,不是传统上的对实际资源的拥有权与开采权,而是资源的定价权与标价权。由于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在资源期货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就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而言,一些石油炒家已经超过了海湾国家的石油部长。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在资源期货市场兴风作浪,石油、铜等重要矿产资源价格大幅波动,这一趋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有增无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国际资源的依赖迅速增加,毫无疑问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八、跨国公司“攻城略地”
近年来,跨国公司利用中国股市低迷,上市公司市值严重低估的困境,加紧在中国“攻城略地”,实施廉价并购,而且目标集中于中国传统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力争绝对控股。
外资企业已在日用化工、啤酒饮料、医药、物流等领域占据明显的垄断地位,它们正积极向钢铁水泥等资源类行业、房地产等资产类行业、机械制造业以及金融服务业步步进逼,实施掠夺式、垄断性并购。
由于国内存在着盘根错节的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跨国公司的垄断性并购得到相关部门与地方许可默认甚至是协助,“洋进国退”不仅没有放缓,反而在加速推进。这直接威胁中国相关产业安全,严重影响“十一五”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很多行业,国有企业曾经占据垄断地位,但为了鼓励竞争,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打破其垄断地位,我们不能容忍国有企业一股独大,一企独霸,我们怎么能够在一手打破国有企业垄断的同时,一手把垄断地位拱手让与别人?同样,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我们又怎能把一些关键的信息托付给外人呢?
事实上,国家经济安全已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两会期间,发出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声音的也不止工商联一家,工商联的建议实际代表的是所有关心国家经济安全人士的心声,这个问题确实也已经到了应该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经济安全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高度重视的问题。2004年末,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的PC业务,美国担心该交易会对美国国家安全形成威胁,将IBM最具技术含量的北卡罗来纳三角区实验室剥离,联想只得到了IBM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傅成玉率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更是因遭遇美国政府阻挠而退出竞购。但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律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加上对外资的盲目崇拜,导致外资的进入如入无人之境,这在无形中给中国的经济安全埋下了无穷隐患。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扩大开放中重视维护经济安全"。维护经济安全,必须建立健全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严格的维护经济安全的相关制度,用法律和制度来防止外资的恶意收购和垄断行为,维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