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考临近,不少尖子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一些学校私定政策的做法很犯愁——
高考、中考的“硝烟”日渐浓烈。按理说,比起其他同学,在大大小小模拟考中一路领先的尖子生填报志愿时心里更有底,然而,连日来,记者却听到不少尖子生抱怨,部分学校的“霸王条款”让他们很茫然。
私定政策让人犯愁
高三男生小襄,寒假里参加了本市一所高校举办的冬令营,按照那所高校规定,成绩优秀者可按照A、B、C三等获得加分,在招生录取中享受优惠。小襄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加分。就要填志愿了,小襄决定将心仪已久的北大、清华填在“零志愿”,而将这所高校填在第一志愿。但是,当他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和该高校招办老师说起自己的打算时,得到的是让他意外的答复:“如果我们发现考生填写了零志愿,那么,我们将取消所有加分。”突如其来的“新政策”,让小襄有些措手不及。
洪先生的儿子是某民办中学的初三应届毕业生。最近,让洪先生烦心的是一年前儿子和学校签订的一份升学协议。当时,学校综合学生几次测验成绩,选拔出一部分同学进入“实验班”,同时与“实验班”学生约定,中考时若第一志愿填写本校高中部,则学生只要达到全市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便可录取。
然而,随着升学日期临近,洪先生明显感觉,虽然该校教学质量不错,但教学特色未必和儿子的性格、爱好合拍。于是,他决定鼓励孩子报考其他学校。未料,学校的“禁令”却接踵而来——“实验班的同学如果零志愿或者一志愿报考了其他学校,即便中考成绩最后达到了我校高中录取分数线,录取也会受影响”。究竟要不要“搏一记”?洪先生全家犯了愁。
强截生源宗旨偏差
学校通过一定的优惠手段吸引生源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学校利用私设的限制条款来强迫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是否恰当?
“学校的‘截流’,保护了学校的利益,但忽略了教育的社会意义”,谈及这一现象,上海市特级校长钱耀邦一针见血地指出,“霸王条款”的出现,反映了部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的偏差。最近,钱耀邦刚到民办东方世纪学校出任校长,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毕业班老师开会,禁止老师们对学生提出只能报考本校的要求。他告诉记者,学校允许小学毕业生寻找更适合自己特长发展的初中,鼓励初三毕业班同学报考市、区各级“名校”闯一闯,万一尝试失败,填在第三、第四志愿的母校同样对学生敞开大门。在他看来,教育的成功,不在升学率,而在为每个人寻找最合适的发展空间。
口头承诺不宜轻信
“每年都有高中学校在招生咨询时承诺,某校在一定排名内的同学只要填写该校一志愿,达到高中录取最低分数线就能录取”,某初级中学教导主任于老师多年负责初三毕业班志愿填写,她提醒考生和家长,对于这种口头承诺不宜轻信。
于老师透露,高中学校在作出承诺前,通常都对初级中学的生源质量有过大致了解,绝大部分获得“一志愿录取”承诺的考生最终中考分数都可以超过该校中考录取分数线,因此,所谓“承诺”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本市中招实行的是电脑录取,大公无私的电脑只会按照分数线调档,因此,学生一旦发挥失常未达录取底线时,高中学校也无权拿到其资料,兑现“承诺”自然无从谈起。
于老师告诉记者,在她遇到的“豁边”考生中,很少有人能凭借中招政策之外的“暗箱政策”获得升学机会,和学校交涉时常不了了之。另一方面,考生也不必为了学校的一句缺乏法律约束力的承诺而盲目报考,把眼光放远些吧,学校档次、教学环境、学科特色等因素更是择校时值得你多多考虑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