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掉保守找出路
静乐之所以穷,不是没有资源、人才,关键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县发电厂建厂几十年,吃不饱也饿不死。2003年,贾玉文出了个一厂多策的主意,该厂就引来5000万元,建起股份制电石厂,全厂产值增加二倍,税收由过去的1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由过去单一的小型发电走向了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厂长王文轩说,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我们没有思路。
小富即安是静乐人的通病。农民王丙军小打小闹加工小杂粮,赚了几个钱。2003年,贾玉文四次登门鼓动他养殖、加工、营销一体化发展,扩大规模,把眼光放远。可王丙军就是不敢干。贾玉文经和扶贫办协商,为他解决了50万元的扶贫资金才把他激起来。如今的王丙军,年收入超过60万元,而且带富了本村和周边十几个村的百十户贫困户,他们每年都收入在万元以上。群众选他当了村长。他上任后,村里变化很大。王丙军说:“观念更新才能脱贫,我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一个大企业,是贾县长硬拉着我迈出了这一步”。
牺牲财政停污企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是省城的主要水源。地处汾河上游的静乐,早年在汾河沿岸建起了各种土法炼焦企业100多座,因为穷,谁也没有去考虑生态问题。
随着省城用水日趋紧张,省政府治理汾河的力度加大,贾玉文认为汾河流域的污染问题该有个了断了。在最初的讨论中,许多人出于对地方利益的保护,不同意关。
贾玉文说:“说到利益,我更心痛,作为县长,口袋里有了钱,就能办更多的事情。但是不能光看眼前利益,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也该变变了。”
一次性把汾河沿岸的136座小炼焦企业全部铲除,使静乐每年损失上亿元。这件事让他心疼了好长时间。
在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县里提出了“林草上山,米粮下川”的发展战略,配合汾河治理和引黄入晋工程,规划在汾河川建设13万亩“田、林、路、坝、渠”五配套的高标准农田,以此推进高效农业的建设步伐,同时把退耕还林工程与移民开发配套实施,提出了“百村万人”大移民,将退耕还林后的偏远山村全部整体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和河川区域。2004年又在县城实行了集中供热。为此,省、市专门在静乐召开了现场会,对静乐改善生态环境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县城改造打出政府气魄
拔掉刺头街霸 贯通十里长街
静乐古称鹅城,明朝时被称作“荡荡佳城”。
但在贾玉文接手时,这里却是一幅房屋乱盖,垃圾乱扔,民众乱来的景象。
不大的城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仅有的几条“断头”路,下水道也根本不走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上世纪末县里曾着手整修旧街道。刚拆头一家就被拦住,闹了二天硬是没拆成。百姓编了个顺口溜:“城隍、土地、判官,治不了街上的乱占”。打那以后,一说起修街,领导们就头疼。
有天晚上贾玉文到县城散步,找不到个下脚处。他越走心越沉:这样的环境,谁还能提起心劲呢?
那一夜,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12个字:“高效率、快节奏、强有力、有作为”。
天一亮他就打电话通知城建开会,并嘱咐办公室把政府行为准则12个字很快做好挂在政府常务会议室的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