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在广东省政协“构建节约型社会”报告会上,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黄铁苗介绍说,全国现在约有400万辆公车,每年耗资3000—4000亿元,但真正用于公务的仅占1/3。(6月24日新华网)
顾名思义,公车就是用于公共管理事务的车辆,可现实问题是,公车在很大程度上已沦变为私家车,领导办私事可用,司机“顺手牵羊”也用。因而公车公用占1/3、领导占1/3、司机私用占1/3便成了公车私用的潜规则。
公车私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车轮子腐败。从黄教授提供的数据看,全国每年公车耗资3000—4000亿元,那么私用便占了2000亿元以上,而这笔费用在特权下用车人一般不买单,变相地全落在了纳税人的头上。换言之,纳税人不但要养活着众多的管理者,而且要为他们讲摆场、比阔气等不法行为买单。
车轮子腐败不但纵恿了某些人的特权思想,加剧了腐败现象的滋生蔓长,而且损害了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形象,加重了财政压力。事实证明,现有的公务用车和配额制度,已经不符合打造责任政府的实际,数量越来越多,购车养车费用剧增,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极不正常现象。
这就又扯出了一个老话题:公车改革。事实上,以顺应市场经济要求,节约财政支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轻机关日常事务管理,从源头上遏制和杜绝车辆腐败的呼声,不管是在坊间还是在上层,甚至在各级人代会上都长呼不断。然每次疾呼之后,公车不但没少,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豪华,私用现象日趋严重,成为一个只见冒烟不见起火的晦涩话题。
公车改革只所以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就在于它触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首先是撼动了领导干部的特权。在长官意志盛行的今天,没有制度上的“大换血”,指望官员用自律来消除特权显得幼稚可笑。其次是剥夺了司机的“特权”。去年2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甘肃省政协委员贾光明在省政协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行公车改革的建议》后,便接到了不下20个谩骂和指责电话,更有公车司机扬言要砸他家玻璃。
由此可见,撼山易撼公车难,纳税人为公车私用买单还将长期存在。但作为以张扬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制度来说,对此倘若熟视无睹,便有悖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