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脱缰难控,罗奇指出主因——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日前撰文表示,中国目前结构仍然分散的银行系统,是宏观调控迟迟无法到位的重要因素,央行因此难以实现政策拉力。
--铁腕调控只换来“滚烫”数字
经济过热的征兆在年初的寒风中就已出现。今年头三个月,银行放贷规模已经完成全年目标的一半,全国经济增长10.3%,投资增速冲上了30%的“警戒线”。对于各项不断上蹿的数据,国家发改委迅速做出反应,向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投资行为颁布了“减速令”,各大银行和地方政府签下的大规模贷款协议也全被叫停,经济降温政策开始启动。
可是,5月份“滚烫”的经济数字粉碎了人们的美好期望——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新增贷款占到全年的85%。虽然6月份各项数字还没有发布,但敏感数据让央行不得不再次出手。7月5日,央行再举调控“巨斧”,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了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经过半年的观察和斟酌,央行货币政策终于发出从“中性”转向“紧缩”的信号,再次对过快的货币信贷敲响了警钟。
然而,罗奇对央行7月紧缩的效果持悲观预测。“如果央行试图为了控制银行贷款而调高利率和储备金比率,比如目前的情况,即便在最佳的状态下,从一个结构分散的银行体系得到的效果也将是非常差的。”
--罗奇称现有银行结构导致宏调不力
在一篇名为《中国的重大矛盾》的最新经济评论中,这位将两年前中国数月完成经济降温喻为“奇迹”的知名学者认为,好运气这次不在中国这一边。
罗奇所谓的“结构分散的银行体系”,指的是地方政府对地方银行的过度干预。“整个银行体系由大量独立自主的地方分行主导着,这通常大大削弱了实体经济在传达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力。”
罗奇认为,投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地方的项目,由结构仍然高度分散的银行体系来主导,而地方官员运用其对地方银行分行的影响力,往往比管理层或银行北京总行信用部的主管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在一个结构分散的银行体系里,政府将需要比一般情况下更大力度地收紧货币政策,才能达成一个既定的政策目标。”针对这一情况,罗奇认为,除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应采取多重手段控制放贷规模。
在罗奇看来,银行业改革是解决央行政策效果不佳的重要手段。“国有银行的公开上市,将有助于强迫银行从地方色彩浓厚的‘政策性贷款’,向按商业规则设定信用额的做法转移。只有这样,紧缩的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抑制投资活动过剩的实际功能。”邢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