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卫生部门正在为疫苗市场的改革进行最后的抉择。而艰难抉择的背后,是广东省昔日“抗非英雄”的倒下。
8月2日,昔日“抗非英雄”罗耀星当庭认罪。这名广东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原所长被控涉嫌受贿1118.5万元。而其所在的广东省疾控中心更曝出系列贿赂“窝案”,总涉案金额高达2242万元。
根据广东检方控诉,罗耀星和免疫规划所疫苗组原组长蔡汉港等7人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广州办事处阮某等多家疫苗供应商所送的贿赂达1447.9万元。
巨额贿赂“窝案”的背后,是广东疾病免疫预防控制领域一条牢固的垄断利益链。而罗耀星只不过是这根链条上结出的一个“恶果”。
目前,国内二类疫苗共有30多种。2004年的市场规模约30亿元,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05年,疫苗流通领域的放开,很快吸引了众多药品批发企业的目光。
二类疫苗价格由疫苗生产厂商、国家发改委以及物价部门共同制定,然后由国家下达正式文件,各省备案。长期以来,疫苗售价与出厂价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这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
业内人士透露,零售价为155元的狂犬疫苗实际上20元就可拿到货;国产流感裂解疫苗,出厂价一般在25元左右,零售价为70多元。
如此高额的利润,加上广东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各路疫苗供应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大大削减了各地防疫站的财政保障资金。各地防疫站经国家批准可以开展“有偿服务”,自搞门诊,通过一些服务来收费。在所有的收费项目中,防疫服务利润最为丰厚,也成为防疫站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0年以前,广东市场一度出现防疫站采购疫苗随意性大、管理难等问题,给消费者接种造成隐患。此后,才有统一收归省疾控中心管理的模式出台。
在这种体制下,一条垄断之下的腐败利益链日渐形成。链条首端是疫苗供应商,末端是各地接种站,中间则是广东省疾控中心疫苗规划所。
疫苗接种获得的利润,除疫苗供应商获得一部分利润之外,其他利润则由省、市疾控中心和下级接种点各按一定比例分成。
这些利润分成对本属“清水衙门”的疾控系统来说相当可观。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疾控中心不再统一供应二类疫苗,将意味着许多接种点近一半的收入流失。在如此诱人的利润面前,广东省疾控中心更竭力维护这一高度集中的体制。
因此,一些企业虽经广东省药监局批准获得经营资质,但始终无法按照正常程序打入这一垄断市场。很多疫苗供应商,为体制所累,铤而走险向关键工作人员行贿。
然而,由完全的垄断控制,转为纯粹的市场调节,就是良方吗?广东省卫生部门人士担心,疫苗市场放开以后,又回到过去的混乱局面,消费者的权益再度受到损害。
如何既保障安全高效,又能打破垄断,是摆在卫生、药监部门面前的新命题。(魏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