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在广东惠东县碧甲村,只见一条条硬化道路纵横交错,一座座西式小楼房规划有序。“这几年县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农民跟着受惠,我们村去年的人均收入有5980多元,村民的银行存款近1亿元。”村支书曾佛友笑着告诉记者:“县里的电厂筹建和口岸升级工作很快就要展开,我们想借此把自己打造成县物流基地和能源基地。”
县域面积和人口占到全省82%和62%,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占到四分之一强和6.5%——一直以来,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广东,区域差异巨大也闻名全国,县域经济实力不仅难敌江、浙,有些县还赶不上一些内地省份的县。县域经济薄弱,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村致富,也制约着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整体推进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进入新世纪,广东省委、省政府改变扶持思路,以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首先,广东建立起“确定基数,超增分成,挂钩奖罚,鼓励先进”的财政激励机制,增强了县级发展的主动性。此外,广东扩权强县、“重心下移”,把214项行政管理审批权限,下放到所有县(市)。而提拔50岁以上,担任现职满5年以上的优秀县委书记享受副厅级待遇,并继续在本地任职,则稳定了干部队伍。
人、权、财三方面改革,让县域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各县纷纷主动出击,寻找经济发展的引擎。环珠三角的清远、韶关、河源等山区市,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工业化和招商引资为龙头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山区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33.3%,比珠三角增幅高15.8个百分点。
改革增强了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县域经济提速,为农民带来实惠,激活新农村建设源头活水。今年上半年,广东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99元,工资性收入已超总收入的一半,农村消费增长比城镇高1.4个百分点,实现了农村消费增长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去年底,广东11个县(市)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出全省和珠三角5.1个和5.9个百分点。经济专家认为,困扰广东多年的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已得到有效控制,并出现缩小的可能。(韩建清赖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