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答高增长为何未带来高就业

www.zjol.com.cn  2006年08月28日 20:04:3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上半年我国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繁重,其中就表现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突出,而与此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状况凸显,许多地区和部分行业出现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8月28日电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增长率达到了10.9%,而就业增长似乎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各方议论颇多。新华社记者28日就此问题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由上升转为稳定

  问:长期以来,国家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不少人仍觉得就业越来越难。怎样评价目前的就业状况?

  答: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有效拉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在G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的同时,我国就业人数也由1978年的4.01亿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7.58亿人,增加了3.57亿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把就业问题放在“民生之本”的优先位置加以考虑,及时提出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和举措,探索并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下大力气重点解决了由于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成效显著。

  今年上半年,全国已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67%。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控制在4.6%的目标内。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和经济体制转轨对就业形成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半年就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三分之二,来之不易。

  历史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累计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8.9%。2005年,累计新增就业人员97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7.8%。

  这些既是经济增长拉动的结果,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积极就业政策发挥效应的结果。城镇登记失业率虽没有降低,但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上升的势头,近两年稳定在4.2%左右,在目前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已属不易。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确在下降

  问: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高达10%左右,但高增长似乎并没有带来高就业,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900万人,来之不易。但就业增长速度却有所减缓。

  从数据上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确在下降。“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

  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13个百分点。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

  五大因素抑制经济高增长带来高就业

  问: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高增长未带来高就业的情况?

  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结构变动等造成的。

  ——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就业总规模的扩大。农民只要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劳动,就算是就业了,尽管这种就业是不充分的,农村中绝大部分劳动力被统计到就业人员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增长创造的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由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有,而这些农村劳动力是带着“已就业”的身份实现转移的。目前,在城里的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这种“平移”的就业方式并不完全纳入城镇就业规模统计。但由于进城农民工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领域进入效率相对较高的非农领域,却带来了整体经济的更快增长。

  ——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减弱。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大幅调整时期,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相同资金带来的就业增长自然比过去减少。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中,投资和出口效应较大。由于投资的构成主要是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含量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也会相应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是总就业弹性下降的直接原因。第一产业平均就业弹性系数,由“九五”时期的0.16变为“十五”时期的-0.16。而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仍较明显:二产就业弹性系数由“九五”时期的平均0.05,提高到“十五”时期的0.19;三产就业弹性系数由“九五”时期的0.35,提高到“十五”时期的0.37。这说明,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仍较明显,由此可见,农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导致总就业弹性系数下降。

  ——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使就业岗位减少。国有单位从1996年开始,就业岗位一直在减少。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最多的1995年达11261万人,到2005年只有6488万人,减少了4773万人;集体单位从业人数也从1991年的3628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810万人,减少了2818万人。

  ——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影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我国就业压力不仅体现在总量上,也反映在结构上。在一些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有些岗位却没有人去做。就业的地域性和专业性矛盾更为突出,基层和西部人才紧缺,高端和低端人才不足。这种状况也使得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处于“虚位”状态。

  经济与就业增长不同步是可调节的

  问:有这么多的因素和困难,怎么才能在高增长的同时真正实现高就业?

  答:我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是可调节的。

  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不断向外转移,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仍需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看,出现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不明显的情况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就业弹性是可调节的。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同时,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把增加就业岗位放在了更加优先的位置去考虑。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把体制转轨时期遗留下来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部分地区、行业就业困难群体安置和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作为重点。同时,改进就业服务,强化职业培训,下大力气解决劳动者技能水平与提高产业竞争力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是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扩大就业。一方面,注重用高技术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造为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注重从政策上适时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三是积极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近几年来,这类企业发展很快,为缓解就业矛盾、扩大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要消除在市场准入、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歧视,提供真正意义上公平竞争环境,使他们逐步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扩大就业的各项政策。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兴办服务业,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把发展小城镇服务业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健全小城镇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

  五是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注意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帮助适龄劳动者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扩大就业选择余地。

  我们相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就业政策措施将会进一步发挥作用,就业情况将会逐步改善。从长期看,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合理和改革的深度推进,经济增长必将带来一个更大规模的就业增加。当然,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就业压力大将始终是突出问题,应当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完)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赵承、刘铮 编辑: 王俊
·民生的诘问:经济高增长给子孙后代带来了什么?   2006-08-09
·高增长高失业并存 “无就业增长”警示中国经济   2006-07-10
·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问题惹起争议   2006-06-26
·我国95.3%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   2006-01-31
·我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 面临生产能力过剩风险   2005-11-30
·中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主旋律高增长低通胀   2005-11-28
·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高增长势头   2004-02-28
返回国内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生活资讯 更多 
·明年艺术类考试实行网上报名
·本周六百大店庆 最低4折以下
·杭州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完成
·浙江省气象台:今天天气好
·货车过杭州湾大桥要穿反光背心
·杭州飞西宁呼和浩特航班取消
生活提醒 求职考试 消费商情
杭州天气 今日电视 今日影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985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何始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