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可以不教学杂费了,我家没钱买课本怎么办,国家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呀,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去,我们都能上学了。
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校舍维修改造和的长效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按照5:5的比例安排资金,每年帮助学校维修改造校舍,学校这些校舍,今后每年都可以随时修补了,不会象以前那样等到拖成了危房才改造。
经济半小时9月2日播出节目《半小时观察:中国农村税费改革调查之二》以下为节目内容。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收费项目,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同时清理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项目,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实行“一费制”。
我手里拿着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海城乡中心小学一个学生的“一费制”缴费单,上面记录着一个学生一学期需交纳80元的学杂费,80元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贫困山区的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海城中心小学的余小莹,在今年的年初,就是因为这80块钱,面临着辍学的威胁。
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之前
余小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海城乡中心小学2年级的学生,由于地处山区,家里人多地少,经济收入一直很拮据。
“我家里太穷了。”
在余小莹的家里记者看到,全家5口人除了一间破旧的房子以外,屋外喂养的这只猪,可以说就是全家唯一的财产了,余小莹是家里的长女,2004年9月,余小莹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全家好不容易凑足了80元的学费,送她进了乡里的中心小学。
“地里活干完了,我就出去给有钱的人家工厂打工,一天15块。”
2005年,余小莹的父亲患上了眼病,为了治病,余小莹的母亲只能张罗着到处借钱,为此家里负了许多的债务。
“亲戚朋友我们已经借多了,借来治疗她爸爸的眼睛。”
今年年初,也就是在国家取消农村中小学学杂费的前夕,余小莹的家人想了各种办法,却怎么也凑不齐二年级下学期80元的学费,这让主持家务的母亲十分苦恼。
“东奔西借,借不到,因为借多了,谁给我们,谁有那么多钱给我们用。”
为了维持这个家,为了治疗丈夫的病,余小莹的母亲只能打算让女儿退学。
“你家一年的收入有多少?”
“一年的收入仅仅几百斤粮食左右,其余的都没有。”
“那80块钱意味着什么?”
“对我来说是很难,没法拿出来。”
听到不让自己去学校读书的消息,余小莹怎么也不愿意。
“在家好不好?”
“不好。”
“为什么?”
“因为在家玩,不能得到什么知识。”
就在余小莹的家人让余小莹退学的时候,与她同在一所小学的谭勇兵,已经因为贫困而辍学在家,此时的谭勇兵,也在为自己的失学而苦恼。
“我也想上学,但没有钱,没办法上。”
谭勇兵,今年12岁,平果县海城乡中心小学5年级的学生,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病逝,母亲随后改嫁也离家而去,只留下他与姐姐相依为命。
“我自从读二年级她就去广东打工,还能寄钱回来,给我读到四年级的上个学期。”
然而,到了谭勇兵4年级下学期交学费的时候,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今年春节我姐姐出嫁了,我没有钱买米。”
姐姐的出嫁,使谭勇兵的生活一下子没有了着落,因此,辍学成了他在失去了姐姐帮助后的唯一选择。
“想在家干农活。”
辍学在家的谭勇兵,对自己的学校依然十分依恋,因此,我要上学的念头时刻也没有断过。
“自己拿那些旧书来看,就哭起来了。”
看着每天上学路上擦肩而过的同学,看着别人快乐生活的家庭,谭勇兵心里感到十分的悲伤,谈起往事,谭勇兵至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眼看他们快乐的上学,我却没有父母,上不了学。”
采访中,平果县教育局副局长黄大任告诉记者,在2001年至2005年,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之前,全县学生的辍学率依然很高。
平果县教育局副局长黄大任:“全县大概有两千名的学生是交不起学费的、需要救助的,这些学生大部分因为家里贫困辍学,在我们全县小学的辍学率大概是在1.8%左右。”
其实,每逢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在海城乡中心小学,发愁的不仅仅是交不起学费的余小莹和谭勇兵,校长陆显辉也在犯愁,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海城乡中心小学,陆显辉告诉记者,以前每年新学期开学的前一个月,是他最犯愁,也是最难熬的日子。
“5年来,我做为一个校长,我认为是很难当的,整天都为钱而发愁。”
海城中心小学共有32个教职工,500多个学生,100多个学生需要住宿,除了教师工资由政府安排以外,学校的日常运转,都来自新学年学校对学生的收费,而许多学生家庭的贫困,使每年学校的收取学杂费情况很严峻。
“每个学期我们都有50个以上的学生交不起学费,或者是交不齐学费。”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除政府财政拨款外,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来源主要是采用“一费制”标准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海城中心小学每个学期日常开资在2万5千元,而实际收上来的学杂费只有1万元,每个新学期60%的公用经费支出缺口,给陆显辉这个一校之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1万块钱,对于我们比较大的学校来说,可以说是影响到了学校正常的运转。”
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海城中心小学每个学期的公用经费开支缺口都在1万5千元左右,也就是说,每个学期所收到的学生学杂费只能维持学校半个学期的开销,那么,还有半个学期的花销学校从哪里来呢?
在离这所小学不远处有两家经营日杂和学习用品的杂货店,这家杂货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在今年年初之前,这个学校的人,经常过来赊账。
“这个就是海小,2003年、2004年、2005年欠我们商店的账单。”
这本帐单,多达几十页,密密麻麻地记下了海城中心小学3年来的欠账,记者注意到,其中一页记下了这样一笔帐,白粉笔1箱96元,彩色粉笔1箱68元,黑板搽18块68元,白纸1令110元。
“一般欠的钱少不了,一千多,一千以上。”
在这家女老板的杂货店的隔壁,这位店主也向记者出示了海城小学所欠的帐单。
“他们是赊要的,每次拿货都不给钱,因为我们的学生交不了学费,有的家长送来了,他都没有钱来交,没有钱来交,我们也要上课给他们。”
店主的这番话,说出了陆显辉此时的难处,因为,在学校收不齐学杂费的情况之下,向店里赊帐,解决学校的燃眉之急,是他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
“2003年他欠的,他到2004年还2003年的,2004年的他又是2005年才还,他总是要欠的,没有直接还清过的。”
在这两家商店的记帐本上,记者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就是海城小学的欠帐记录都结束在2006年1月,这又是为什么?
2006年1月,国家首先在西部省份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明年在全国推开,即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继续对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学校经费紧张的难题,因此,像海城中心小学赊帐的日期也就停止在了今年的元月。
“老师那天晚上亲自告诉我,这学期可以不交学费了,还可以不交学杂费。”
听到学校免除学杂费的消息,海城中心小学最高兴的当然是辍学在家的谭勇兵。
“因为自己想,能上学了,心里很高兴。”
在学校的公示栏上,记者看到了学校2006年春季开学的收费标准,这份表格里,明确地标明了各年级书本费的收取标准,此外,学校还公布了享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学生名单,而在这块黑板上,再也找不到以往收取学杂费的字样了。
“按照我们550个学生来算,我每个学期得到的保障经费有3万8千元,全年有7万6千元。”
陆显辉告诉记者,学校的经费有了保障以后,现在开学的时候他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而且学校新近还增添了电脑、传真机、远程教育等电子设备。
“这在去年以前,我连想都不敢想的。”
据了解,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后,平果县的公办学校就接受因辍学而返校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40多名,在海诚小学的校园里,记者看到了这样的一块宣传牌。
“新学期开学,可以不教学杂费了,我家没钱买课本怎么办,国家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呀,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去,我们都能上学了。”
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实际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只是农村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要继续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和教学改革,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我们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的过于分散,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一道难题。
黄福官是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三宝村小学教学点的老师,并校撤点前,他在这个教学点已经工作十几个年头了,2005年这个教学点的学生,已经由原来的几十个,减少到6个,用他的话说,自己一个人带着6个学生是既当爹,又当娘。
“一天你要备课,备语文,拿数本教科书,语文、数学,还有其它的,美术呀,副科,晚上还要改作业,还要备课,所以就觉得很累。”
由于一个人忙于许多功课,致使学生的各科成绩都不突出,在这里上过3年的黄丽珍告诉记者,因为6个学生的年级不同,自己和同学之间很难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绩。
“认为在这里提高不了自己的成绩。”
在这里记者看到,三宝村小学的7个教学点的教室,许多都是年久失修的老式房屋,有的还属于危房,隆安县教育局的负责人梁毅这样告诉记者。
“这是我们村子里面的教学点,这个房子,学校本身办学条件很差,房子阴暗潮湿低矮,像这样的办学条件,在全县来看,我们有290个教学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从2002年开始,隆安县开始了撤点并校的工作,将散落在各村的教学点向村中心小学进行集中,并且加大对村骨干小学的投入。
“撤点并校以后,我们学校得到了上级的一笔资金,投入到教学仪器,还有各种设备的资金投入。”
据了解,到2005年,隆安县对辖区内的290个村教学点进行了两次调整,撤消了其中的240个。
“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下,服务半径2.5公里以内,我们都一并要撤并。”
与此同时,对农村中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我们通过公开招考的办法,录用其中部分优秀的老师,作为公办教师,其中没有被录用的,就全部予以辞退。”
在三宝村小学的一个教室的学生自己办的墙报上,记者看到了黄丽珍写的一篇作文,在对从前的破旧的教学点,与现在村学校的新教室进行对比时,她这样写道:有了灯光,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有了屋檐,不再担心风吹雨打。
“现在学校要求的比较严格,而且很多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帮助,所以我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很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广西为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截止到今年2月份,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共安排免学杂费和公用经费的资金达5.3亿元,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
广西自治区副主席:“考虑到相当一些县财政还比较困难,如果还要再给它们分担一些比例的话,担心这件事落实不下去,或者说还不能确保新机制的完全运转到位,所需要的地方安排的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来安排,也就由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给予财力的保障,使得我们有600多万的农村中小学生不用再交学杂费。”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基本保障了学校的经费投入,实现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在像广西的一些偏远山区,由于学校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学校如果想增添一些教学设备、改善校舍等,依然有些困难。
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学了,享受到了保障机制改革的补助资金,陆显辉此时又有了新的打算。
“以前解决学生的课桌问题是我很头疼的问题,因为损坏的课桌椅太多了。”
在平果县海城中心小学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一些椅子上的框架木条已经不知去向,许多桌面不是裂开了缝就是张开了嘴,像这样顺手就能拿下一块木板的桌子也随处可见,有的桌子的肚子已经彻底暴露在外面,全校550套课桌椅有300多套损坏需要更换。
“因为这些课桌已经买了十几年了,十几年来由于经费的原因,我们不能够更换新的。”
“由于多年以来没能够维修,能够添置,损坏的课桌椅太多了,学校更换的压力很大,一下子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眼下,马上就要开学了,学校可以分两个学期把目前桌椅全部换成新的,眼下对一些旧的课桌椅,还可以继续修修补补使用。
陆显辉给记者算了一笔帐,300套课桌椅,每套以60元计算,为18000块钱,而每学年的保障经费为76000块钱,去除日常学校的开资60000元,300套课桌椅在一年内就基本可以更换。
更换学校桌椅这道难题解决以后,维修学生宿舍问题也有了保障。
“危房改造也是这样,中央安排一部分资金,然后地方再安排一部分资金。”
隆安县布泉乡初级中学的学生宿舍是地方政府拨专款修建的,开学前夕,学校又给每个住宿的学生配备了一个铁皮小柜,用于装填杂物,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校舍维修改造和的长效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按照5:5的比例安排资金,每年帮助学校维修改造校舍,学校这些校舍,今后每年都可以随时修补了,不会象以前那样等到拖成了危房才改造。
调查中,记者获悉,中央和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求。
“初步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上半年由于免收学杂费,广西就有21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生回到了公办学校。”
吴恒认为,如何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成果,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目前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改革再往下走,如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半小时观察:关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基本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的难题,并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中小学校的经费需要,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将转向农村义务教育自身改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改革的核心目标。尽管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我们相信随着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主编:张凯华
记者:胡长春
摄像:陈艳波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