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党家寺村的学生们在四壁漏风的旧庙里上课。57岁的老师仁胜全,在这个学校教了37年的书,他是这所微型小学的校长兼语文、数学、社会、常识、手工课老师。
家里没钱给赵秋红买鞋,女孩常年打赤脚,家里的收入已经无法维持她继续求学。
干旱让李长青家的庄稼绝收,父子俩为学费犯愁。
广元市桃园村的李杰然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他是家里最大的希望。
开学了。这个词,今年,对于浙江省对口帮扶的四川广元、南充地区的一些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来说,有着不一般的含义,少了些欣喜期盼,多了些愁苦忧虑。
今年夏天,重庆、四川和贵州部分地区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高温干旱。在经历了60多天的大旱后,农作物大幅减产,父母们眉头紧锁。那些原本家境就贫寒的孩子们,生活会更加困难吗?他们能如期交上学费?
9月初,当城里的孩子们高高兴兴背上书包迎接新学期的时候,本报记者与浙江省经济协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四川对口帮扶地区,探访这里的贫困孩子们。
当记者踏进四川广元市剑阁中学沙溪校区的那一刻,面对着5个腼腆但是脸上浮现着喜悦的孩子时,忽然明白:浙江省协作办的同志为什么每年都会赶在这个时间来到这儿。他们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及时雨”——已经持续了3年的助学帮扶活动帮助了许多孩子得以继续求学,延续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
省协作办的同志给5个高一的孩子各赠送了800元捐助款。王道岭处长介绍,省协作办和一些单位自发结对认助了20多个贫困学生。每年每个小学生得到资助款500元,每个中学生得到资助款800元。人事教育处长林炜说,每年他们都会亲手把这笔钱交给每个孩子。
自发的助学活动只是杯水车薪,更多的贫困生等待帮助。为此,本报与省协作办决定,启动“朝阳1+1”助学计划,旨在用几年的时间,通过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帮助5000名以上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作为这一计划的首期启动,本报和省协作办已通过当地扶贫办,收集了四川、贵州我省对口帮扶地区最需要得到资助的1100名贫困生资料。资助标准:四川小学生每人每年3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500元;贵州小学生每人每年15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300元。
本周末,我们将把1100名贫困生资料在广场上公布,等待大家结对帮扶。具体时间地点,敬请关注本报预告。
今天下午4时~5时,本报记者郭闻和省协作办的工作人员将在本报网络版(qb.zjol.com.cn)上解答读者关于本次助学活动的问题,欢迎大家到时登录提问。贫困生资料将同时在网络版上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