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汪恕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

www.zjol.com.cn  2006年09月27日 11:01: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行政的办法去节水,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其中人与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缩影。当前我国严重的水资源问题,既是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和不断转化的结果,同时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审视和把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水资源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其中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人均占有量更低。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容易形成春旱夏涝。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很不均衡,与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区人口占47%、耕地占65%、GDP占45%,但水资源仅占19%。

  上述特点决定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之间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总体来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地应对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以及生态和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要看到,我国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并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正常年份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北方地区尤甚。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安全没有保障,占农村总人口的34%。同时,我国许多地方用水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低,效益较差。2004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65%,与国际上用水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一些水资源紧缺的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

  二是防洪能力总体提高与洪水风险不断加大并存。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主要江河具备了防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但是,人水争地矛盾突出,洪水高风险区域与人口高密度区域、经济财富集中区域相互重合,洪涝灾害每年仍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是与水相关的生态和环境状况局部好转,但整体形势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全国污水排放总量仍在上升,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的问题仍然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有的地方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荒漠化发展。

  存在这些突出问题,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这些都是自然的原因,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客观存在。但要看到,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则是更为主要的原因。这表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而这种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现代水利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四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为了农业生产,人类开始挖渠道,用渠道灌溉,于是农业灌溉开始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修坝修水库,第二产业开始出现,人口开始向城市集中,工业用水开始上来。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当前我国面临的四大水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

  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针对长期以来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我们党提出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都是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是对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理性调整。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人定胜天”到“人天和谐”,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相信,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牢牢把握好以下四个要点,才能够较好地破解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一方面,通过水利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要给洪水以出路。在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洪水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二者都是灾害的本质属性,缺一不成其为灾害。正因为如此,给洪水以出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而且要把它作为整个防洪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比如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给河道让出一定的宽度来,防止人为约束河道造成恶果;在防洪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并举;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分蓄洪区建设,科学合理地运用分蓄洪区;在处理江湖关系、雨洪资源利用等一切工作中,都要按照给洪水以出路这个思路来展开。在这些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后,长江干流在重点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退田还湖(河)、退耕还林、疏浚河湖、移民建镇,这是我国历史上千百年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地、人水争地,转变为主动地大规模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从2002年开始,黄河连续进行了5次调水调沙,将数亿吨泥沙输入大海,河道全线冲刷,主河道的过流能力增加了约2000立方米每秒,初步遏制了“二级悬河”恶化的不利趋势。这些都反映了我国防洪思路发生了重要转变,体现了给洪水以出路的要求。

  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应对干旱缺水,有多种措施。按照常规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空间不均,主要靠调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行政的办法去节水,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制度建设,需要明晰初始水权,建立和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需要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水权交易市场;需要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2001年3月,水利部在甘肃省张掖市进行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并逐步向面上推开。

  要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自然生态是自我平衡的,面对大自然,人为的过多的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破坏。如果人不去伤害大自然,给自然生态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大自然就会自我修复。目前生态治理中所采取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在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上,必须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即使搞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目前所做的淤地坝建设、发展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的,取得了较好效果。

  要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绿色经济是在整个经济结构的布局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间,要求国家在宏观管理上要充分考虑绿色问题。只有发展绿色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与此同时,解决水污染问题,还要严格排污权的管理。水环境承载能力集中体现在排污权的管理上。正如节水型社会是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社会制度,排污权的管理也应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起宏观控制、微观定额两套指标,按照排污权的上市交易规则,采取一系列市场经济的做法,以此来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编辑: 施袭森
·讨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国际海洋城市论坛将举行   2006-09-27
·华北水资源超采严重 数量相当于两条黄河水量   2006-09-13
·河南规范水资源开采 擅采地下水可罚款8万   2006-08-01
·中国制定条例统一调度黄河水量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06-07-29
·借生态之名上高耗水项目 黄河水资源矛盾加剧   2006-07-21
·环保总局称怒江水资源开发可能做大调整   2006-06-05
·我国六成以上的水资源实施计划管理   2006-06-03
返回国内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生活资讯 更多 
·明年艺术类考试实行网上报名
·本周六百大店庆 最低4折以下
·杭州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完成
·浙江省气象台:今天天气好
·货车过杭州湾大桥要穿反光背心
·杭州飞西宁呼和浩特航班取消
生活提醒 求职考试 消费商情
杭州天气 今日电视 今日影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985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何始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