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社会保障论坛首届年会”在京举行。专家们呼吁,应当按照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理念,较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的“在中国,实现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一观点也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将日趋完善。
吴敬琏:全民低保可行
《北京晨报》报道,“实现全民低保,是国家财力完全可以做到的,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补偿问题,国家财力也是可以支持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中国实现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我们的社会保障系统一定要尽快建立起来,而全民低保作为其中的第一支柱,应该作为‘十一五’期间的约束性指标。”
吴敬琏认为,中国已有条件实行“全民最低生活保障”,起码在财政上已可以支撑这个庞大的福利体系。吴敬琏这一最新观点实际上相当前卫,在学术界,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讨论已延续多年,而对于全民低保的实施时机,学界至今仍然存在重大分歧。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保障线”制度,这保证了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困难居民家庭的基本生活。但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仍然未纳入社保范围。
需澄清若干误区
《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教授郑功成说:高福利将带来低增长并损害一国竞争力似乎是正确的,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看法至少是不科学的。北欧国家不仅是高福利,也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只能取决于经济政策的好坏和实施过程的好坏。不能将经济政策失误、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衰退归罪于社会保障。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恰恰证明了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功效。
很多人认为社会保障不能养懒汉,但这绝对不能成为不发展社会保障的理由。对于懒汉现象,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加以解决,不能以此为由来否定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
人们都强调社会保障要讲效率,但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出发,它的效率只能来自公平,是公平里面出效率。因此,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社会保障领域讲效率不是无条件的。
各国普遍强调经济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但要明确经济因素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在经济不发达国家,经济因素的影响虽然偏大,但依然不是唯一的,当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必然下降。因此,在我们国家已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的背景下,多考察一下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非经济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能以所谓的经济落后来对社会保障严重不足视而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