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为契机,引导企业由传统的低附加值、低技术产品转为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这是问题的关键。
★采写/《小康》记者张志
五部委调出口退税率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委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涉及主要涉及轻工、纺织、冶金、钢铁、机械等资源型出口的行业,部分项目的出口退税甚至会被取消。
“调整后,打火机的出口退税从13%下调至11%,这就等于我们的利润一下子缩水了2%。这对企业的影响还是不小的。”温州一打火机企业老总孙女士说。
“受不了啦,相比附加值高的服装,纺织品行业的利润更低,平均利润仅为3%,现在出口退税率下调了2%,不少仅靠2%~3%微利生存的纺织企业要艰难度日了。”宁波巨鹰集团总经理傅金国说。而据《小康》调查显示,对于此次调整出口退税,11.8%的企业认为退税调整对企业而言是“弊多”,而非“利大”。
虽然有些企业很不愿意看到出口退税这样调整,但是为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同时减少贸易摩擦,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五部委还是及时出台了这一政策。
国家发改委意见认为,出口退税带来的好处并没有落到企业手中,外商常常在谈判中将出口退税部分算进去,拼命压低价格。企业为了竞相压价,甚至放弃出口利润,把出口退税视为主要利润来源。“虽然出口额不断增加,贸易顺差一涨再涨,可是国内企业获得的利润却不断减少,美国人逼着人民币要升值,欧洲人也在反倾销上频频制造摩擦,所以调税势在必行。”一位专家如是认为。
为了鼓励出口,中国政府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后来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由于亚洲竞争对手的货币纷纷贬值,中国大幅提高了退税率。1999年和2000年全行业出口退税率平均都在15%以上。这一政策措施的实施,使我国外贸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高于GDP增速一倍的速度增长,中国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排名,则迅速上升到第3位。
出口退税政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出口欠退税曾一度成为中央财政的沉重负担。出口退税金额从2000年开始突破1000亿元,到2003年接近2000亿元,中央财政到2005年才彻底偿还了历史欠账。与此同时,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却享受着出口退税政策,透支着国内有限的资源;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把出口退税作为生存之本,却在国外遭到反倾销诉讼。
后果是,我国资源环境消耗程度大幅提高,贸易环境也急剧恶化。2003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之后国家又多次调整或取消出口退税,不断出台的新政,对解决财政拖欠,缓解中央财政压力,保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纺织行业“入冬”
《小康》调查,71%的企业家认为“国家此前执行的出口退税政策,为企业带来了更多利润”。而对于退税调整后,“哪个行业利润减少最明显” 49%的人选择了纺织业。
纺织品一直是中国出口的主力军之一,也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海关统计显示,在2005年中欧、中美先后就纺织品争端达成协议后,2006年前8月中国纺织品出口总值913.6亿美元,增长24.7%。
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中小型纺织企业无疑影响深刻。我国纺织行业利润率一直较低,总体水平预计一般不超过5%。在纺织行业整体遭受贸易壁垒的背景下,而此次出口退税率又下调了2%,无异于雪上加霜。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言,或许可以通过调整将退税率下调的影响消化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对占纺织行业总数超过50%的中小型企业而言,退税率下调2%很可能会成为压在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东纺集团的高层人士表示,目前手上有一笔近2千万美元的订单,“出口退税率下调2%,就等于‘蒸发了’200多万元人民币。”
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给他们供货的中小型企业中,已经有一些出现了歇业停产的情况,还有不少在艰难维持。他认为,这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肯定会使一批中小型企业遭淘汰。
事实上,我国纺织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迹象。有关资料显示,长三角的轻纺城目前已经到了遍地开花的程度。同时,长三角地区在建的轻纺城项目还有十几个,投资总额逾100亿元,占地面积超过5000亩。
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会导致出口产品优势的弱化,容易为欧美国家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入其市场留下口实。因此,纺织行业非常有必要进入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阶段,将过剩的产能消化掉,淘汰一些企业。“国家此次下调纺织产品出口退税率,正是希望以此来促进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各种不利因素也将成为纺织业重组的契机。”
装备制造业的春天
此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调低出口退税的产品主要是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而调高退税率的主要是机械装备类和农产品加工贸易。
《通知》中明确表示,对于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
“由于国内大部分做外包和研发的IT企业出口比重较大,五部委将部分IT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4%,对于这些出口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率贡献较大。”招商证券电子行业分析师张良勇认为,“这也是国家鼓励高科技企业的结果,对于IT行业非常有利。”
国家此前刚刚出台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国内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次装备制造业的出口退税率调高,是上次国家鼓励装备制造业配套措施的落实,对于船舶、机床、能源装备等机械行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国内装备机械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是打造国内装备制造业品牌的好时机。45%的被调查者认为此次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受益比较大。
由“危”到“机”?
多重压力之下,那些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已经走到了分化的十字路口,一些企业确实存在调整不及时被淘汰的可能,但是企业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说:“这次调整对我们新希望的影响很有限。因为前几次的配额减少,我们已经作了战略调整,把战线拉到国内来了。”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说,一些“先知先觉”主动调整的企业“日子相对好过”。他举例说,山东鲁泰是一家民营纺织企业,近年来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努力使产品质量走在市场前列。该公司成熟的产品针织密度已经达到180织,实验室产品则可达到220织,而目前市场平均水准则在140织左右,因此山东鲁泰经营得比较得心应手,毛利率高达18%。出口退税调整对这类企业的影响比较有限。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问题研究所的郑建明博士在接受《小康》采访时指出,尝试“走出去”,开拓海内、海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应该是很多企业的选择。无锡光明(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在柬埔寨、蒙古国和马达加斯加设立了海外工厂,虽然总投资不到300万美元,但与“走出去”前相比,集团资产增长了4倍,净资产增长3倍,销售额增长近4倍。
对于企业该如何应对此次调整,32%选择了“打造品牌”,19%选择了“进行技术改造”,45%选择“到海外设立公司”,另有4%的企业选择了“转产”。
而在《小康》调查采访中,出口企业表达很多的还有一个意见——即中国在不断调整出口退税税率问题的同时,金融支持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却一直严重缺失。一些在国际贸易中通行的融资手段,如国际保理、包买票据、打包贷款等等,对大部分中国出口企业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名词。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出口企业海外欠账居高不下(一般估计至少有千亿美元之巨),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存在资金周转困难、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出口退税率调整概况
《通知》规定,对进出口税则第二十章除盐、水泥以外的所有非金属类矿产品,25种农药及中间体等,取消出口退税政策。
将142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
将陶瓷、部分成品革和水泥、玻璃出口退税率分别由13%降至8%和11%;
将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8%和11%;
将纺织品、家俱、塑料、打火机、个别木材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
将非机械驱动车(手推车)及零部件的出口退税率由17%降到13%。
与之相反,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则由13%提高到17%;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也由5%或11%提高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