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延春 见习记者 席斯 北京报道
广东工业大学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2007年成为广东省学生规模最大的高校。不过,现在它们遇到了一件头疼事,如何按期归还高达20多亿元的贷款。根据该大学的还款预算,这些贷款要还30到50年,而银行贷款期限是8到15年。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大学将遭遇可能的财务危机。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
这已经引起高层的注意。本报获悉,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近日已完成了对教育系统贷款的调查摸底,有关报告已上报国务院。
高校财务危机
广东工业大学因为搬迁到广州大学城,一共贷款20多亿元。2003年开始还贷,每年1.3亿元,政府贴息到2008年。2002年,广东省曾提出招收公办新机制学生,也即高收费学生,增加收入用以还贷。当时计划,几个校区将招收此类学生1.8万人,实行按全成本收费用于还贷。但是2004年,这种做法被教育部叫停。
该校财务处人士称,学校将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还本金,加上政府贴息结束,“以我们学校的实力还不了贷款,现在学校也不知怎么办。”
这样的高校并非广东工业大学一家。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说:“由于贷款额度太高,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部分高校已没有偿还能力。”邬大光说。
过去两年中,邬大光带领学生调查了20多个省过百家学校的数据,在他最近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中,他得出的结论是,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2000亿到2500亿元。
这已经高于2005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披露的数据。蓝皮书称,公办高校在银行的贷款规模达1500亿-2000亿元。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新的高风险贷款项目。
“如果加上未计算的项目,数字可能更大。”邬大光说。
邬大光指的未计算项目主要有三类:一是工程未付款,一些在建项目是基建单位先垫付的资金,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工程未付资金;二是校内集资,多是学校从教职员工那里的“高息揽储”;三是学校沉淀基金,比如未用的科研经费等。
“这些数据多是违规操作,很难统计。”他说,“这是统计黑洞。”
因为部委没有公开的统计数据,邬大光所使用的数据是他和学生发动各高校基建处、校办,甚至当校长的校友同学搜集的。
邬大光说,他调研的结论是,“银校间热恋的甜蜜时期已经结束了。”他说,银行从2004年开始逐渐收紧贷款,但一些学校工程只做了一半,因此卖地、集资、高收费现象普遍。
而这一切,缘起于7年前的高校扩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