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周刊援引专家的观点说,“书记办公会”退出历史,常委会分工领导、集体决策机制被推到台前。
在以往基层党委运行中,“书记办公会”曾占有重要的决策分量,而在新的班子配备模式下,书记直接面对常委的“集体决策”方式,正在摸索建立过程中。江苏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袁功民说,《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和《干部任用条例》赋予“书记办公会”重大事项酝酿职能,而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不过,以往的实际操作中却承担了大量的决策事项。客观上说,这一形式成为联系书记与常委会之间的一个重要缓冲区,降低了书记“集中”常委会决策意志的难度。
但党委换届后的地区,“书记办公会”退出历史,常委会分工领导、集体决策机制被推到台前。一些书记坦言,如何把自己作为其中一员放到常委会中间,而又能集思广益、统揽大家的决策意志,最后形成高效的集体决策,无疑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他们表示,“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央关于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改革意图必须得到贯彻。
因此,书记与常委之间的会前沟通更加频繁。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刘捍东说,取消“书记办公会”后,书记与常委之间联系更加直接。过去一个副书记可能联系几个常委,书记通常先与这个副书记交换意见,然后再由副书记去做其他常委的沟通工作,现在书记必须亲自面对所有常委,因此,沟通显得十分重要。
刘捍东认为,书记要首先适应这个新体制,作为决策的总召集人,书记既要作为平等的参与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又要在几种意见中敢于果断拍板。不能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断的扯皮现象。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党委书记殷焕明说,按他的理解,在新机制下,书记可以更超脱一些,经济方面多放手让副书记兼镇长的人做,党务工作多交给专职副书记做。书记要多做调研、多谋宏观的事情。书记的心态要调整好,比如在常委会研究问题时,书记就不能习惯性先定调子。他说,自己现在上党委会研究问题,自己发言放到最后一个。“换个位次,就是要体现对大家意志的尊重,避免‘一言堂’。”
但报道指出,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新瓶装旧酒”的倾向。比如书记仍然习惯开“小范围联席会”,3个书记加上常委秘书长、组织部长等;还有的地方干脆搞“相关常委碰头会”,以新的形式取代“书记办公会”。
一位书记透露,其他事项都可以直接放到常委会上,但人事问题直接上常委会心里没有底。对此,江苏省委党校教授王世谊说,这是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干部人事工作长期以来习惯于少数人酝酿,所以导致了一种不该有的“上会恐惧症”。其实,依靠常委会决策,这是一种法定的形式,不能有例外的事项。
另一个问题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会不会弱化。正在对换届后班子运行新机制进行调研的中央党校教授宋福范说,新领导体制的运行过程中,要切实防止由于减少副书记可能引发的对党委书记的监督和制约更加弱化的倾向。
他在调研后分析,“一正二副”的领导模式,搞得不好,极有可能会加剧党委书记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削弱对党委书记的监督和制约。由于“一把手”对常委的晋升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一把手缺乏民主意识,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一把手”极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越过两位副书记直接或间接对常委施加影响,使常委按照自己的意图办事,从而进一步强化党委书记大权独揽的局面。
因此,要在新体制运行过程中充分估计到这方面的问题,对新机制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对班子“一把手”进行有效监督进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