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境变化下金融改革的思考
1.必须认识清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是应该防止货币过多,引起高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过快上升,还是应防止货币过少,引起通货紧缩?这是下一步金融改革与开放中需要认真对待的大前提。
近四年的数据表明,起码从总量看,中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基本不缺资金。2003-2006年四年间,GDP年均增长约10%,广义货币量年增长约17%,M2与GDP比例之高仍处于世界的前列。目前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是远远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的。而且在目前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使得中央银行担忧的是对冲操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担忧的不是货币供应不出去,而是怕货币供应太多。因此,如果从货币政策角度看金融改革,重要的不是总量问题,而是传导机制问题,是结构问题。如果从一些企业资金短缺的角度看金融改革,同样不是总量问题,而是我们的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尚存在严重不足问题,不能把高储蓄转向企业的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中。
2.在基于国内不缺资金、全球资金过多并纷纷看好中国、投资中国的基本判断下,我们一方面要加快采取解决中国经济对外不平衡的各项综合对策,包括主动进行汇率改革,增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基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在这过程中,我们又要防止短期内世界资金过多的冲击中国。所以,我提出,要看好中国的金融“国门”。所谓“国门”,就是汇率的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和外资对中资大金融机构持股比例的改革进程三大内容。所谓看好金融“国门”,不是不开放,不是中断开放的过程。从改革方向看,这三项最终是要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但目标彻底的市场化需要一个过程。当前,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经济内在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渐变的节奏。
3.金融业对外开放,同其他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样,没有前28年的对外开放,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显著成绩。同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中国金融已经逐渐渗入全球化的过程中,相比海外,中国金融是弱项,弄得不好,最容易使中国经济在突发时间内出现全局性、难以收拾性的问题,可能不是投资、也不是农业,而是金融。因此,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下,要冷静分析金融全球化中一些国家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教训,要正确把握中国金融开放的节奏与次序。相对于对内开放,目前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速度并不慢。
4.在正确把握金融对外开放的节奏与次序的同时,必须加快国内的金融改革与全方位创新,其紧迫程度是过去中国金融28年间从未遇到过的。理由有三:一是自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已宣告迈入了金融全球化的门槛,目前的中国金融运行与金融改革,已不仅仅是中资金融机构一方在孤立地进行,而是“与狼共舞”的时代。因此你不改革,就会被打败。二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中国金融体系严重滞后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明显反差与矛盾,为什么经济仍在高速成长,这是靠着许多政策的“灰色地带”和大量外资的支撑与补充。但是这种状况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三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不平衡下,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海外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压力之大,是过去28年间从来没有的。我们要迎接更大的开放,必须改变很多制度,而为了适应这些新制度,必须要壮大自己的机构,培养自己的人才,在这方面,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