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规模为500亿元的“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正在酝酿中,并有望在今年3月份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上述基金将利用财政超收资金成立,名称暂时确定为“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国务院批复的额度规模为500亿元。
支出瞄准薄弱环节
“近几年由于财政收入连年上新台阶,学界就一直呼吁希望在‘丰收’年份预留出一些资金,以应对在收入欠缺年份时的一些重大支出,做到有备无患。”上述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基金筹备工作是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的。
“当时已经确认全国财政收入又将大幅度增加,成立调节基金的说法再次被提及。”上述人士表示。
对于如何界定基金支出范围、使用方式等,从筹备开始就存在着很大争议。
“按照很多专家当年的建议,这是一些预留资金,不能轻易使用。只有在财政收入欠缺的年份或者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才可以动用。”有财政专家表示。
据本报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就该基金的使用已达成初步共识:由财政部管理,地方可以向财政部提出使用资金的申请,由财政部批复。
财政部一位研究人士表示“确实听说过有此基金”,但不清楚进展情况。这位研究人士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基金的管理将严格规范,不会存在以前申请专项转移支付“跑部钱进”的情况。
“我估计能批下来的支出主要是一些公共财政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如农村、教育、卫生和医疗等,而不像以前很多用在了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上述财政部研究人士称。
关键是“储备”
有关人士介绍,这个方案已经初步形成,需要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了2007年的预算安排后,才能正式开始运作。
“这样也能够解决一直存在着的财政超收支出,没有经过全国人大预算批准的问题。”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向本报记者表示。
此前,每年财政超收部分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遗留问题,如减少中央财政赤字、对地方税收返还、出口退税和一些转移支付等。2004年,有关部门还曾经利用超收部分一次性全部偿还了过去欠企业的2000多亿元出口退税。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教授向本报记者表示,预算稳定基金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稳定机制:“一方面为反周期财政政策的妥善实施提供一个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因为特殊原因,比如自然灾害和经济衰退,而陷入财务困境的地方政府提供类似救济或保险的机制。此外,还可以用来偿还债务,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需要明确的是,这个基金不是‘第二预算’。它的意义在于‘储备’。”王雍君解释道,这就是将超收部分“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不是简单地在当年花掉。
如何管理这个基金,王雍君直言“好的政策意图需要有好的管理”。
“尽管该基金是预算外管理,但如果有很好的方案管理,能做到相互监督和制约,也可能发挥出很好的效力。”杨志勇说。
王雍君建议,不应把预算稳定基金理解为解决预算超收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预算超收应通过改进预测和年度预算制度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