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合作建房者多是中等收入者,他们不可能把建房资金一步交纳到位,其余资金还要“想办法”。那只能走银行贷款的路。商业贷款必然考虑风险,个人集资建房涉及的环节很多,风险大,银行敢不敢放贷,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以成立公司的方式来融资,按项目总造价5亿元计算,公司需要1.5亿元的自备金。这笔钱由何而来?靠合作建房者集资?在连土地都没有的情况下,合作建房者很难达成互相间的信任。即便没有非法集资的法律问题,靠契约来约定资金使用,其风险也是无法规避的。退一步,即便自备金到位,剩余的建设款依然要靠银行贷款,银行能不能支付这笔款项?
第三是成本问题。
“花很少的钱,建自己想要的房子”的确是很好的愿望。大家理想地认为因为省去了广告、营销等费用,又剔除了开发商的高利润,参与合作建房者就可以买到便宜实惠的房子。如果更多了解建设过程的话,就知道合作建房能降低价格20%到40%的说法,纯属外行说话。个人集资建房在成本上可能较低,但集资者需要其他方面的支出,比如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法律成本、协调成本等等。
房地产开发建设是一个专业领域,将规划审批、安全资质检查等等手续办下来,就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大工程。再加上购买建筑材料,联系建筑商以及聘请监理部门等,最后弄下来不一定便宜。如果说其间的猫儿腻多的话,也是在拿地过程中。业内人士判断,即使合作建房能顺利进行到底,房价降低5%到10%就非常难得了。
第四个是房屋建设质量及其相关问题。建设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由谁负责?由于组织者与其他出资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那么在重大事情的决策上就容易出现议而难决的局面。对于可能出现的半拉子工程,大家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往,风险被开发商承担了,现在省了承担风险的钱,谁来承担大家血汗钱流失的风险?房子建好后,如何分配?不同的楼层朝向,怎么定价?合作建设的房子,如何再上市?任何一个看似细小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是纠纷,是诉讼,是官司。
从合作建房屡战屡败的实践看,他们无一例外地遇到和即将遇到上述问题。个人合作建房组织变成了企业,发起人变成了企业老板。自己建房,有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房地产开发,有的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加盟者,有的建房已经变成了团购。
可是,在高企的房价面前,人们不得不继续编织合作建房的美丽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