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最高气温10摄氏度(5日为16摄氏度),上海最高气温21摄氏度。就连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最高气温也只有零下4摄氏度,而沈阳最高气温已突破零度,达到3摄氏度。北京市气象台的消息称,5日的温度创下了167年来同期最高纪录。
类似的气候“异常”,所带来的威胁已不仅仅是苦恼冬天无雪那么简单。
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现在已是现实问题。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强调。
气候变化影响粮食安全
刚刚公布的IPCC报告《气候变化2007:科学基础》及其决策者摘要宣称,本世纪内,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达到灾难的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去年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共造成2704人死亡,经济损失约2120亿元人民币。
“其中台风和强热带风暴造成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699亿元。”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6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07年年景也同样让人揪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常年偏多,汛期降水分布将以南涝北旱为主,年景偏差。”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2.1℃,2030年增加1.5~2.8℃,2050年增加2.3~3.3℃。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
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我国农业、水资源、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极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最为直接,这关系到有着十多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告诉本报记者,气候变暖后,由于作物生长加快,生长期普遍缩短,将减少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
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相应的种植制度也将发生改变。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条件下,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而三熟制由当前的13.5%提高到35.9%。
“今年看起来冬天确实比较暖,北京的最低温度,白天都在零摄氏度以上,最近达到了零上9摄氏度、10摄氏度,显然这和全球变暖有一定的关联。”秦大河说。
能源结构亟待调整
气候灾变的重要原因在于人类活动,更准确地说是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等污染物。
我国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美国之后居于世界第二,原因就在于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69%还是煤炭,而煤炭的确不是很清洁的能源。”秦大河说,但就我国目前的整体状态,要想彻底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需要很大的投入。
秦大河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技术,中国清洁能源的技术水平和西方科技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中国要赶上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二,技术可以买,但受经济上的制约也很大。
不过秦大河表示,改善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使用清洁能源是将来必然的发展目标,这只是时间问题。
“减排”必须立即行动
针对目前外界要求中国加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力度的呼声,秦大河则认为,有一个事实需要澄清。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是编制国家信息通报。”秦大河解释说,核心内容是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量的国家清单;同时要制定并执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
“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尽管如此,我国不仅率先加入并签订《京都议定书》,而且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要求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秦大河称,这说明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认真而负责任的。
据了解,1991年到2005年的15年中,我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到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
此外,我国还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了水能、核能、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也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合适地区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使优质清洁能源的比重在逐年增加。据估计,1980年到2005年,我国造林活动累计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
“我们的排放将要持续一段时间,也会给地球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秦大河称,“全球变暖总体上讲会影响到地球村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家庭。我们必须考虑到它的影响,必须采取行动。”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