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中国高校贷款规模逾4000亿 破产隐患凸显(图)

www.zjol.com.cn  2007年03月09日 07:43:0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中国高校贷款规模逾4000亿破产隐患凸显 

3月7日,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俞丽拿委员就当前高等教育问题发言。本报记者陈剑摄

  “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很有可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危机。”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坦言他对高校发展前景深为忧虑。

  高校贷款“黑洞”

  同样为高校巨额贷款担忧的还有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两人都有过在高校工作的经历,他们不约而同地提交了解决高校巨额贷款的提案。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

  有调查认为,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到2500亿元。

  “高校债务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邵鸿说,除去银行贷款,许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和一些单位的投资,保守估计高校债务4000亿元。

  位于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投资规模50亿元、广州某大学城总投资120亿元,江苏等地一些大学城投资最少也在40亿元到50亿元。

  截至2005年8月,四川省各银行向高校发放各项贷款52亿元,湖南省25所高校目前有中长期贷款近百亿元,校均负债近4亿元。

  邵鸿曾任南昌大学副校长,也是该校新校区建设的总指挥。据他所知,南昌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郑州大学负债均在20亿元以上。

  赤字运作的高校并没像原来预料的那样顺利——凭借扩招来偿还贷款,而出现巨额贷款无法偿还局面。

  极度扩张之后,高校贷款后遗症随后出现,高校经费有限,贷款期限较短,无法短期还贷,部分高校贷款规模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随着国家调高银行利率,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

  经费紧张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一些高校为了还贷,不得不压缩学生经费、办公经费,许多学校学生开不了实验课,没钱实习,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高校究竟有多大的偿还能力?朱永新算了一笔账,学杂费和国家财政拨款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不可能有结余;收取的学费中,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

  朱永新说,即使将学费剩余54%全部用于还贷,对于规模巨大的高校贷款本息来说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邵鸿介绍说,南昌大学负债20亿元,每年利息就要1.1亿元,全校收入不到3亿元,每年仅够付息,采取用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的办法维持债务。当地政府为了让学校还贷,出台政策,允许学校对在新校区上课的学生加收50%的学费。学校把2.5万名本科生都转移到新校区,然而高学费同时带来一个另一个后果,学生负担过重,交不起学费,学校每年有3000多万元学费无法收回。

  朱永新认为,凭借高校自身的力量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银行在向高校贷出款项之日起,这些贷款就注定会成为不良债权。

  谁的责任?

  高校贷款始于1999年。当时,高校因大幅度扩招面临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无处放贷,信贷资金库存面临巨大的窘境。

  而此前,高校办学长期恪守量入为出的原则,靠贷款筹资办学的方式高校并不认可。1995年~1999年间,在教育部所属的34所高校中,整体负债额不高,平均不到1900万元。

  朱永新委员认为,高校贷款是地方政府默许、鼓励,甚至强迫高校的结果。

  朱永新说,为鼓励高校贷款,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国家在发放教育国债资金时,都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必须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对配套资金确实不能到位的项目,要视情况,调减资金”。为了得到补助,高校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只好向银行贷款来筹集配套资金。

  据调查,凡是教育国债资金安排的项目,其总投资中要求当地政府及高校配套资金必须达到2/3以上,但大部分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因财政困难而未予配套,高校的配套资金主要靠贷款融资。

  例如,宁夏大学利用教育国债11965万元投资建设的项目中,地方主管部门仅配套700万元,而学校自筹的2368万元配套资金则大部分依靠向商业银行贷款解决。

  扩招之初,许多大学校长对贷款办学比较谨慎。此时,一些地方政府向高校承诺将在未来协助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具体的补助方式有政府全额还本付息,高校还本、政府还息以及高校还本、政府部分贴息几种。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也持同样的观点。朱永新在3月6日举行的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说,高校为政府承担了责任,扩招后,全国高校共投入50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仅有500亿元,其他都是高校通过贷款和收费解决的。

  在3月7日举行的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认为高校债务是政府造成这一说法并不全面。他说,高校贷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高校贷款从客观上有扩招的原因,中央政府已经投入了许多资金,但地方政府没有资金支持,致使高校运转出现困难,高校只好通过银行获取贷款缓解压力。

  有专家认为,高校把债务都推给政府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说法,高校贷款有中央政府责任,但实际上也是高校、地方政府、银行三方共谋利益的结果。

  “扩招—贷款—再扩招”恶性循环

  在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后,三方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盘。

  高校欲借扩招实现跨越式发展,扩大办学规模,许多高校凭借着新房子、老教师和人数众多的学生顺利地升格为大学,盲目增加了学科门类,出现了“不管工科、理科院校,都有新闻传播学和广告学的怪现象”。

  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更高,不少地区的官员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不惜投巨资开发“高校园区”、“大学城”,希望利用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是拉动一座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万人大学”就成了地方政府夸耀的政绩。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急切需求,迫使一些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银行则是找到了一批没有大风险的大客户,放心地为高校贷款。

  扩招伊始,教育部提出,“要大扩招三年,使高校招生人数翻一番。”1999年高校在校生413万人,2001年达到719万人,招生规模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60万人。

  2002年教育部就提出,由于教学资源、后勤服务设施都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扩招进入调整期,每年的增长率将控制在5%~10%。

  高校、地方政府、银行三方在各自的利益驱使下,扩招像脱缰野马。

  2003年教育部招生计划为335万人,而实际招生382万人,多招47万,此后持续几年均多招数十万人。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拨款为420亿元,2004年达到1047亿元。扩招以来,每年递增超过100亿元。

  如此加大力度的扩招,中央政府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贷款扩招,扩招再贷款,高校在贷款泥潭中越陷越深。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 钟一鸣
·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获温家宝批示 将全国推广   2007-03-08
·06年高校扩招趋缓 比"十五"期间下降近11   2007-03-08
·内地生热衷报考 香港高校提早打响内地招生战   2007-03-05
·考生综合素质、诚信记录将成高校录取依据   2007-03-05
·教育部:高校要杜绝任何体制外招生   2007-03-02
返回国内新闻

 
高层动态
·公安部培训五百新闻发言人 孟建柱:拓展民意沟通
·快讯: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4日在上海举行
政策动向
精品专题
·神七发射:我们在现场
·【专题】2008浙江在线记者辽宁行
·华南虎——媒体报道更多页
·专家点评更多页
·消费影响更多页
·投资理财更多页
·宏观经济更多页
·学习十七大精神体会
·华南虎——媒体报道更多页
·党代表归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