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去年推出了一份"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评估排行榜",在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印度的排名居第43位,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作为一个总人口将近11亿,2.6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民人均年收入不到700美元的发展中大国,印度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而在这背后,印度又遇到了哪些难题?
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全印度医学院是印度最大的公立医院兼医疗教学机构,曾连续5年被评为印度最佳医院。
大约1个多月前,夏尔马得了痢疾,到这儿就诊后,医生给他做了检查并开了些药,吃了3天药,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今天他是来复查的。
“医生给我做的检查是不收费的,”夏尔马说,“看这场病我只花了10卢比(约合1元人民币),办了一张管用1年的门诊卡。”
夏尔马花了很少的钱就看好了这场病,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印度公共医疗政策对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措施。
1949年,印度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享受免费医疗"。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印度政府逐步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从农村最基层的保健站、初级医疗中心,到中小城镇的诊疗所、社区医疗中心、地区医院,再到全国性医院和医学院,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从挂号、诊疗、住院、用药等等,或者免费,或者只收取很少的费用。对于急诊病人,他们采取的政策是先看病,后交钱。对于那些确实非常贫困的患者,还可以进一部大幅度减免费用,甚至全免。
全印度医学院医务总监沙克提马尔卜塔博士告诉记者,如果患者持有贫困线以下收入的证明书,可以申请"全国疾病帮助基金"获得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占印度人口72%左右、同时又在印度贫困人口中占了大多数的农村居民,他们和城里人一样,也享受公立医院免费治疗等公共卫生服务。
在距离新德里七十多公里的小镇巴拉布加什,这些来自周围村镇的农村妇女正在医院接受一年一度的体检,像这样的服务也全由政府埋单。
维持这样一个全民公共医疗体系,巨大的资金投入是少不了的。对印度这样经济还不发达的人口大国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度政府之所以不惜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就是为了照顾那些中低收入人群,体现公平原则,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不过,也正是由于政府财政资源紧张,整个公共医疗体系运转十分艰难。一些十分老旧的消毒器材仍在很多公立医院使用。而药品的短缺,让很多公立医院医生都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由于穷人基本上都涌向公立医院,那里往往人满为患,多数病人难以及时得到治疗。在全印度医学院,平均每天,都有超过7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前来就诊。这里的医生经常一天要接待上百名病人。病人看病至少要排上2、3个小时的队。不少需要住院的病人更是要等上3、4个月,才能等到一个床位。
而一旦得了大病,那些收入不高的病人仍然会被昂贵的医疗费用压得透不过气来。因为按规定,重大疾病发生时,患者还是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来自印度东北部贫困地区的萨丁因为肝病,已经在医院做了一个多月的检查治疗。此时的他几乎已经倾家荡产,但病还是没治好。
“我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亲妹妹的首饰,可检查还是没有结果,”萨丁说,“医生一开始说只是小感染,可现在又让我回家,说治不了。”
怎样用有限的投入来维持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印度政府也在积极思考对策。除了鼓励开设这样就诊环境舒适,医疗设施先进的私立医院,来分流经济比较宽裕的病人之外,采取积极措施预防疾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路。推行免费的全民免疫接种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措施。
古卜塔博士就认为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医疗模式,以满足经济承受能力不同的人群的需要。
然而印度政府明白,从根本上来看,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才是保证医疗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现在印度的医疗支出当中只有1/4左右来自政府投入,其余基本上都是私人现金支出。按照印度政府的规划,今后,中央政府和各个邦的政府将要逐年增加医疗投入在政府支出中所占比重,提高对公共医疗机构的资金扶持,确保未来10年印度各大医院的医生和床位数量增加一倍,护理人员增加两倍。同时要把公共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从现在的近20%提高到40%。
避免完全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既扶持公立医疗机构的稳定运转,帮助弱势群体,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这一医疗保障的思路强调的是公平,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安定。在印度政府《2002国家卫生政策书》中,就强调要把"公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衡量政府卫生政策成败的重要标准。
中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同样有着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同样面临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医疗资源的投入和分配方式亟待提高等诸多难题。印度医疗体制中的一些思路、成就,甚至包括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