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通人和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在上一个3·15年度,我们又向这一目标和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调控楼市稳定房价、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子女的学杂费、扩大合作医疗范围、严管社保资金等等一系列新政,处处着眼民生问题,一个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正快步向我们走来。
1:确定建设“和谐社会”目标
政策内容:2006年10月8日至10月11日,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政策效果: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的很多大政方针,在就业、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已经或者正在作出新的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为2007年着力推进的一项主要任务,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07年年主题是“消费和谐”。消费和谐,就是在消费领域中,全社会树立一种消费和谐的理念,经营者、消费者、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消费和谐的市场环境,推动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舆情反应:2004年秋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中,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经过两年的酝酿发展,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终于通过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自然实现社会和谐。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政通人和,历来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其实,自古以来“和”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准则,更是历代政治家秉持的治国理念。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则能“宽则得众”;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
2: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政策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政策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6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911亿元,增长13.6%,增幅比2005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
舆情反应: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消费和扩大内需的政策驱动下,消费拉动必将成为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消费“拉而难动”的根本症结在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确实有限,消费实力不足。因此,国家近来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其负担的政策,如免除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等等。
今年,政府将以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较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消除百姓的后顾之忧。
3:人民的养老钱不能动
政策内容:2006年9月30日,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和就业再就业资金监管,严肃基金纪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严肃基金纪律的意见》,强调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基金法规政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变通。
政策效果:今年1月28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对外界透露,按照“依法、合规、安全、足额”的原则,经过各方积极努力工作,上海市目前已全部收回社保违规资金。
上海市出台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已经公布了“收支两条线”、“第三方监管”的管理运行措施。其他省市区也在相继实施社保基金的营运与监管分离。
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宣布今年将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审计和调查。
舆情反应:全国老龄委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2020年可能达到4亿。报告指出,至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
我国的老龄化社会正在迎面而来,尚不完善的养老制度经不起震荡。温家宝总理强调,社会保险基金是“高压线”,任何人都不能侵占挪用,监管好社保基金是政府的责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宣布,社保机构将完全退出年金运营,社会保险基金和就业再就业资金监管的力度在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