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的“生产型”的增值税在新的形势下,弊病越来越明显:第一,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二,影响我国的产品出口;第三,影响我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4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举行一季度税收新闻发布会,国税总局新闻发言人李林军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提问时表示,为了配合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继2004年7月在东北地区之后,将于今年内在中部六省部分老工业城市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增加固定资产抵扣范围,目前正在和财政部加紧制定具体的执行办法。
增值税是我国最重要的税种之一,增值税和营业税一起构成了我国的流转税,两者占据了我国税收总额的66%以上。在13日发布的2007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中,一季度工业增值税完成3102亿元,进出口环节的增值税1419亿元,加起来占总收入的比例40%。
此次中部地区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将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有消息称,仅在江西南昌、九江、景德镇和萍乡四个市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就将减少税收5亿到6亿元。
这只是新一轮税制改革启动、中国进入减税周期后的最新进展。在此之前,从东北地区的增值税转型试点到消费税改革;从消费税调整到个人所得税提高起征点;从两税合并到慈善捐赠抵扣标准提高,中国进入了一轮以降低税率为主要特征的减税周期。
1税制改革棋至中盘
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撰文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各国纷纷推出了减税计划和方案,调低税负,形成了新一轮世界性的减税趋势和潮流。
目前这一减税浪潮,势不可挡。之所以出现这种形势,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的加剧,通过减税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当前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增速减缓和滑坡,从而把减税作为刺激需求和扩大投资的重要手段。第三,税收理论在更新。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主张减少政府和税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税收中性原则的呼声和理论在增强。
经过数年的对数个税种的调整,中国的减税也棋至中盘。
1999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需要改革完善中国现行税制。经历多次讨论之后,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此轮税改的原则: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
在此后四年多的时间中,中国的税率在税改过程经历了一轮渐进式的下调过程。
“虽然资源税等税种税率将提高,但是都是一些小税种;而降低税率的税种比如所得税和增值税是我国税收的主体税种,因此总的来说,有增有减,以减为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岳树民对仍在进行之中的此轮税制改革如此评价。
取消农业税、个人所得税提高起征点、两税合并以及增值税转型是此轮减税周期的主要减税税种。
在2005年年末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议》,该决议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财政部长金人庆在当时的一次讲话中表示,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
几乎是与此同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也同步完成,在当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中,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被高票通过。从2006年起,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此前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减少财政收入约280亿元。
2007年全国“两会”的最后一天,企业所得税的改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2007年3月16日,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高票通过,以2005年财政数据测算,两税合并后,企业所得税将减少税收收入总量的3.15%左右,也就是近1000亿元。
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值税转型的改革一直相当谨慎。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明确提出了被外界称作是“打了折扣”的“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改革目标。
增值税是对生产过程中增值部分征收的税收,为了便于计算,采取的是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的计算方法计算应纳税额。按照我国税法的规定,工业企业进行的包括设备厂房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得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
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一部分,2004年7月1日,增值税转型试点率先在东北地区的八个行业实行。2007年4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言人李林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到2006年上半年,共发生固定资产进项抵扣税额93.46亿元。
在此次在中部地区推行增值税转型试点之前,“不再继续试点,而是在全国普遍推行增值税”的呼声日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曾撰文呼吁,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由试点向全国推广的进程。
“这一轮减税周期尚未结束,最大的变数在于增值税转型改革。”一名专家对记者表示。
在东北地区实行增值税试点之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各地对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带来的财政减收进行了测算,全国财政将减收1500亿元,东北试点减收150亿元。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之内,中国的税率水平都不太可能会上调,至少保持稳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岳树民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2税率下降和税收增加
与不断下降的税率相比,中国的税收总收入水平却在加速增长,不断刷新纪录。
中国的税收总收入占中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95%,而财政收入近几年几乎每年上一个万亿台阶,2004年中国的财政总收入为2.6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为3.1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为39343亿元。
在4月13日刚刚发布的2007年一季度税收收入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12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296亿元,增长25.5%,总额和增速均创下近年纪录。有专家表示,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应该能够突破4.5万亿元。
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加上其他收费,2007年一个季度的财政收入就有望达到3年前2004年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在今年早些时候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提高税收的税率,扩大税收的税基,再增加新的税种,通过增税来增加收入;
另外一种是不采取提高税率增加税种的政策,而是通过经济的发展,搞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征管,从而使财政收入有更多的增加。中国十多年来的财政收入增长,属于第二种情况。
税收收入增速远高于GDP增速也是广受关注的焦点。从2004年开始,全国税收增速维持在20%以上的水平,高出国内10%左右的GDP增速10~15个百分点。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1月24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造成税收增速和GDP增速不同步的原因主要是结构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GDP和税收的计算方式不同,前者是按照可比价计算的,也就是“数年前的价格”计算产出水平,而税收是按照现价计算的。根据估算,如果按照现价计算,2006年中国的GDP增速为12.6%,两者的差距因此缩小了2.1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两者的结构不同,比如进出口,按照GDP的计算方式,进口在GDP里面是做减法,而在税收中,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要增收增值税,做的是加法。
此外,产业结构也造成了GDP和税收的差异,占税收总收入大头的增值税的税基主要是工业增值额和商业增值额,而这两项去年的增速都保持在20%左右,因此增值税增速也达到了这个速度。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岳树民认为,在几个税种的税率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税收收入大幅增加最根本的原因是加强征管的效应显现出来,征管率大幅提高。
岳树民说:“1994年税制改革设置的税率较高是和当时的征管率水平不高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随着技术手段和加强征管,征管率这几年有了大幅提高。”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在一次论坛上透露,据测算,英国增值税征收率达到85%,美国的所得税征收率达到83%,由于金税工程的实施,而中国增值税的征收率达到了70%,相对来说,这已经不低了,因为墨西哥、秘鲁等发展中国家的征收率是50%。
据有关专家的估算,征管率每提升10个百分点,将征收成本率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税收收入3300亿元。
岳树民对征管率提高有两个形象的比喻:其一征收力度的加强、原来一个人100元需要缴税80元,但是只能征收上来30元;而现在降低税率,只要缴税60元,但是能征收上来50元。
还有就是这是征收面的扩大。“原来100人缴税,每个人缴10元;现在税率下降,每人缴5元,但是能够征收到1000人,这样税收总收入还是上升了。”
3减税周期的两大诉求
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企业创新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是这个减税周期的两大诉求。
“我们税制的休整是累进的还是累退的,即有利高收入群体还是低收入群体?我们的税制在整体上是促进还是抑制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这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两个大问题。”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王雍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王雍君认为,第一个问题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第二个问题事关中国经济的成长和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两个问题被认为正是此轮减税周期所面临的问题。
在个税起征点调整之前,对于个税不公的呼声由来已久。中国的个人所得税1994年开征,税收额从1994年的47亿元增加到2094亿元,是12年间增长最快的税种。
但是根据《中国税务》杂志社社长张木生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80%以上来自于工薪所得,工薪阶层成为了纳税的主力军;而占人口比例只有8.7%,个人储蓄占总储蓄60%以上的富裕阶层,交纳的个税只占个税总收入的10%。
在刚刚结束的个人所得税申报的工作中,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官员也表示,此次年收入12万以上个税申报者主要是工薪阶层,原因是工薪阶层的所得信息比较容易监控,收入主要来源不是工薪的高收入者收入不易监控。
继提高个税起征点减少低收入者的负担后,国税总局一位官员在3月中旬一次内部讲座中透露,年内将启动个税税制改革,由现行的分类税制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改革。
这名官员透露,“改革的方向是将家庭生活中收入比较稳定的项目作为综合的项目,生计赡养费用将作为扣除额的考虑因素”。此外还将减少个税层次,降低边际税率,最终使得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
在企业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负担过重,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增值税方面,虽然名义税率中国为17%,与欧洲的水平差不多,但是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抵扣,折算成可比口径即消费性增值税税率高达23%。在企业所得税改革之前,内资企业平均税负为25%,而外资企业的平均税负只有15%。
中国税务协会副会长安体富表示,我国实行的“生产型”的增值税在新的形势下,弊病越来越明显:第一,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二,影响我国的产品出口;第三,影响我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在2006年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表示,要想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目前的税制是不行的,因为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许善达说,经过10年的发展,现在企业竞争能力的问题应该提出来了。
许善达在那次论坛上引用了美国前总统里根1986年在美国推行减税政策时讲的两句话:一是美国通过改革保持美国的创新精神;二是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这两句话至今令人深省。”许善达说,美国当时税制改革设计的原则值得中国借鉴。我们应该从“保持原税负”的原则走出来,做些调整,要鼓励创新,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但是矛盾在于,政府对税收收入的需求只有增加,没有减少。比如2003年全国的税收收入是20000亿元,假如2004年减到18000亿元,可就行不通了。因为政府不能承担改革以后减少收入的结局。
中国和美国不同,美国里根政府1986年减税以后,政府出现了上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而之后的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财政甚至出现了“黑字”。
许善达说,中国做不到这一点。我国财政收入不要说减少,就是增长速度慢都不行,在此背景下,未来5到10年内要完成税制的转换,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将是非常艰难的,两个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解决。
许善达表示,要用5到10年的时间解决税收流失的问题,然后用从解决税收流失中获得的财政资源来解决法定税负偏高的问题,鼓励企业创新,加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