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教学:工作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工作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教学方法,是中侨学院通过一系列市场调研摸索出来的。潘日芳觉得,与其花钱请名校的教授来上课,还不如自己研发教材,教学生一些实用的技能。”
杉达学院的校长办公室,与普通教室的内部装饰大同小异。而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办公室,俨然是一个派头十足的老板办公室。杉达的董事长很少亲临学校开会,而中侨每周一董事长参加的会议却雷打不动。
作为一家由企业投资的民办高职院校,中侨是与杉达完全不同的一种私立大学的代表。它于1993年由两位教授创办,但由于缺乏资金,被迫于2002年由一家大型企业致达集团接手管理。
这一年正值《民办促进教育法》的颁布。政策上的推动,加上集团一下投入3亿元巨资,学院很快就发展起来。但无论从学校性质上还是管理体制上来说,中侨学院走了一条与杉达截然不同的道路。
中侨学院的院长潘日芳,在来到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之前,曾是杉达学院的副院长和华东理工大学的信息院院长,因此潘院长对于三种办学方式的异同,感触最为深刻。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学科
民办高校虽然发展速度惊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潘日芳就非常惋惜民办高职的地位:“第一类当然是清华、北大,第二类是一类学校,第三类是二类学校,第四类是专科学校,到第五类才是高职学校。高职学校里还分为公办和民办,而民办总是排在最最底层。”
“但实际上,高职类院校在国外的地位就不是这么低的。它只是另一种类型的学校。国外有些人上完大学,还会去读高职。我们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工作中需要什么技能,我们就教什么样的技能。”潘日芳说。
“工作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教学方法,是中侨学院通过一系列市场调研摸索出来的。潘日芳觉得,与其花钱请名校的教授来上课,还不如自己研发教材,教学生一些实用的技能。“那些教授,拿本科的教材来,在我们学生面前念一遍,学生哪里学得进?”相反,中侨宁愿从一些急需人才的企业里,找来一些有从教经验的管理人员,给学生上课。这种“订单式”的教学,不仅保证了就业,也给公司提供了所需的人才。潘日芳说:“市场上,这种需求是很多的。问题是,想要利用这个市场,我们需要花很大的力气,逐一与工作单位协商。”
在这点上,潘日芳反而觉得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更有优势。“我们和公立学校相比,也有我们的优势。他们在管理上会受到各种限制,而我们就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学科。”
校长董事需要磨合期
目前,包括致达集团旗下的企业在内,中侨学院已经与32家公司合作建设了实训基地,28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7.8%。这样的办学方法,中侨学院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对于这条路,潘日芳信心十足:“我们学院不会转本科学校,我们就准备坚持把高职办下去。”
“坚持把高职办下去”的潘日芳,在来到中侨之初,也曾经饱受困扰。“一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高职教育,需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也要带动教师转变思想,另外就是与董事会的磨合也有困难。”
不同于杉达,中侨学院是切切实实的董事长领导、校长负责制。校长由董事会任免,董事长和校领导每周都要举行例会商讨学校大小事宜。也就是说,中侨学院的董事长,比起杉达董事会大方向性的管理,要细致得多。这也正是中侨学院五年来的第四任院长潘日芳需要适应的一个新变化,不过好在经过了不到半年的磨合期,潘日芳就与董事会达成了默契。
除了国家近几年的资助和学生学费外,中侨学院的资金几乎完全来源于致达集团。“中侨学院只有致达一个投资方,而且致达对于公益办学也是始终非常支持的。有很多学校都有三四个股东,那样磨合起来就很难了。”潘日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