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5月21日电 悲怆的安魂曲回响在静寂的营房内,一束束玫瑰摆放在纪念墙前,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低头默然肃立,将哀思送给死难的战友们。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上午。9名美国二战老兵和他们的亲人,时隔60多年,21日从太平洋的另一端来到中国东北城市沈阳,回访一个被称为东方“奥斯维辛”的盟军战俘集中营。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青光街的盟军战俘营旧址,从1942年11月11日到1945年8月15日,曾经有2000多名盟军战俘在这里关押,他们都是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所俘,平均年龄只有26岁。 “这里是日本法西斯侵略罪行的铁证,也是中国和盟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的见证。”沈阳大学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研究室主任杨竞说。
老人们每人胸前挂着“MUKDEN”(沈阳旧称“奉天”的日文英译)的标牌,牌上印着各自的战俘编号:104、190、226、360……
他们仔细地端详这里的一切:日军看守房、营房、水房、院子甚至厕所,搜寻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碎片。
“当时情况糟糕透顶。”当年只有18岁的战俘罗伯特·布朗是第二次回访战俘营旧址。他说,食品匮乏,药品奇缺,天气寒冷,战友们一个个倒了下去;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下,墓地都无法挖掘,尸体就被放在营房旁边的小屋里,直到春天才被埋葬。
从1942年战俘们被押到沈阳,至今已经65年。如今,战俘营旧址仍然保存着三幢战俘营房中的一座,还有日军看守房、水塔和烟囱完整地留在原地。
头发花白的罗伊·威沃尔走进那幢二层楼战俘营房。每一层都是木制的大通铺,8个人一张大木炕,分为上下两层,当时有640个战俘住在这里。
尽管是上午10时,外面阳光灿烂,屋内开着灯仍然是昏暗不堪。88岁的威沃尔突然停住脚步,用力地拍着一张上铺的木床,用颤抖的声音大声地告诉周围的人:“这就是我曾经住过的地方。”
“我现在能够活着,真是个幸运儿。”说这番话时,威沃尔眼睛湿润了。他说,整个战俘营大概有260名战俘死在了这里。战俘们不仅要忍受寒冷和饥饿,还要随时承受来自日本士兵的毒打。
长达近三年的囚禁,留给战俘们的不仅仅是寒冷和毒打,也有温暖——来自同样遭受日本人压迫的中国人的无私帮助。
今年90多岁的美国老兵塔沃里,担心太激动心脏受不了没有回访沈阳。但他在2005年通过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向他当时的中国朋友葛庆余的孙女赠送了奖学金——葛和他的工友们曾经帮助塔沃里和他的战友们偷工厂的零件换成食品。
安妮的哥哥查里斯曾经在战俘营因疾病折磨而死去。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沈阳。“战争中不知多少家庭在忍受思念亲人的煎熬,而不知多少家庭等到的却是一张张死亡通知书。”
她眼含泪水哽咽说:“在美国,很多人都不知道远在中国的战俘营。和平的代价是如此之大,我们都不应忘记这段历史。”
沈阳市文物局谢石说,今年将投资5400多万元对战俘营旧址进行复原和整修。年底,将有一座主题纪念馆作为永久性的教育基地,告诉人们历史不容忘记。同时,将设立一面新的纪念墙,墙上镶嵌1680块灰色花岗岩,每块石头上镌刻战俘的名字;还有260块黑色花岗岩,每一块将刻上死难战俘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