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牵动力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
黑龙江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扩大,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据黑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五年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7678.9亿元,年均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的比例由2001年的28.7%提高到2006年的36%。
六大工业基地投资力度加大。2006年,六大工业基地投资达到758亿元,比2001年增长1.8倍。项目多尤其是大项目多是这一时期投资建设的主要特点。2006年,全省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99个,完成投资839.4亿元,均比2001年增长1倍以上。大庆石化公司30万吨聚丙烯建设项目、哈尔滨东安公司1.3升4G1发动机生产线、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经济发展潜力明显增强
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努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来抓,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潜力明显增强。
据黑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40亿元,其中,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产值941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57.4%。目前,我省已建成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民营科技示范区,4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火炬创业园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成了适应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
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据黑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4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9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27%提升到2006年的37.6%。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成为全省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上缴税金205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的24.5%。民间投资达879.3亿元,比2001年增长1.9倍,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1年的34.1%,提高到2006年的39.3%。私营经济实现进出口总值84.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2.1倍,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4.7%上升到66%,居各种经济类型首位。
区域经济格局初步形成,龙头带动作用明显
近几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为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全力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东南部外向型经济区和林区特色生态经济区等经济板块,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哈大齐工业走廊成为全省经济的新增长点。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做出了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大决策,依托区内比较优势,筑建产业聚集和招商引资的平台。目前,围绕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企业和精深加工,相继建设了汽车、机电、精细化工等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开始显现。截至2006年末,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面积94.2平方公里,开工项目377个,累计完成投资224.4亿元。
──东部煤电化基地顺利启动。2006年,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被国家批准为全国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一批煤电化重点项目完成了年度建设计划。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四大煤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又一新亮点。
──沿边开放带建设步伐加快。绥芬河、黑河等19个沿边市、县充分发挥了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2006年,绥芬河市、黑河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7.1亿美元和15.8亿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9倍和11.4倍,两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41.2%。沿边县市建设了一批对俄加工园区,有力地推动了对俄经贸科技合作。
──大小兴安岭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功能恢复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严格执行限额采伐等项措施,人工更新造林、森林抚育和退耕还林面积增大,生态功能恢复加快。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大兴安岭、伊春和黑河地区的资源开发及其配套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加快项目前期和资源勘探工作,为适度开发做好准备。
|